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把优质中医药服务留在基层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2016-7-24 07:18|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9075| 評論: 0|原作者: 魏敏|來自: 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 基层是第一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将基层中医药作为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在日前河南开封召开的 ...
声明 / 聲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基层是第一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将基层中医药作为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在日前河南开封召开的首届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与发展论坛上,行业专家、全国各地近500名中医院行政管理者聚焦基层,他们呼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培养更多实用中医药人才,让中医适宜技术更好地传承发展,实现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深深扎根。

人才是基层中医药的支撑点

『国欲兴其势,必先固其本。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重心、基础、活力应该在基层。』国医大师王琦这些年无论临床带教还是科普宣讲,始终没有离开基层,他以实际行动奔走呐喊,基层是中医药的主战场,广大基层中医药人员正是生力军。

基层中医药事业要发展,首先要保证人才资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杨龙会认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县乡村非常必要。他建议,多开展面向基层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和转岗培训,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继续教育和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秀阁说,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依托现有的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组织不同层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使基层医务人员有机会参加培训。

正是如此,云南陆郎县中医院最近10年有计划选拔、培养、引进重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外送190多名医护人员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累计进修费用达到300多万元。他们认为,人才是立院之本,保证人才梯队建设,才能实现医院长期发展。

保证中医药临床疗效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是广东省中医院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终身名誉院长吕玉波告诉各位基层中医院院长,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突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把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今,开封市中医院在河南省兰考县中医院、长垣县蒲西医院都设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糖尿病科病房。2014年,开封市中医院在两院开设糖尿病病房后,由市级名医坐诊,把纯中医药的三联疗法、院内制剂『糖尿康』等推广至此,让当地糖友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纯正的治疗。借助三甲医院名医名科带动县级中医院特色专科发展,实现市、县中医医疗机构的共赢。

在杭州,自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2013~2015年每年均达一千万余人次。城市内中医服务布点已基本完成,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放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专科(专病)建设上。

『可以适度导入社会资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可以和一些职业学院联合,按地区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心。与一些专科专病搞得比较好的地方中医院合作,筛选一些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县、乡、村医务人员的现场培训和实训工作……』怎样更好地突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杨龙会为各地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支招。

医联体提升综合能力

发挥大型中医院中心带动作用,探索区域中医共同发展。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牵头成立吉林省中医医院集团,成员单位达到45家,院内100余种院内制剂也在集团内广泛应用。

开封市中医院瞄准群众需求大的中医优势病种作为切入点,建立了紧密的医联体。与市内46家社区服务站转诊,开展托管县区中医院,与市周边十个县级中医院组成联盟,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医师网络。

医联体不仅方便转诊患者,同时通过『传、帮、带』,提高基层中医医院的总体医疗技术水平,最终为基层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中囯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基层中医药提升工作委员会会长连岳寿说,行业学会也应多整合专家资源,与基层医疗机构对接,促成中医疗法、中医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真正实现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振兴和长足发展,就必须做到『三个提升』。王琦认为,第一是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是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价值的提升,第三是政府对基层中医药支持与投入的力度提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