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夜泊图轴(中国画) 潘天寿 在浙江省宁海县,距离县城以北15公里,群山环绕,有一个名叫冠庄的村子,这就是潘天寿的故乡。 在潘家院落后面,有一间家族私塾。父亲潘秉璋把他送到这里读书,按照私塾里的要求,潘天寿每日背书写字。或许是天资聪明,或许是刻苦用功,他的学业不久就令先生刮目相看,被树为楷模。 1910年,为了让儿子能够有机会出人头地,父亲将已经读了7年私塾的潘天寿,送到了宁海县城的新式小学从头读起。那一年,潘天寿14岁,出现在潘天寿眼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世界。学堂里开设的物理、化学、算学等西式课程,他更是闻所未闻。 而在班上,比同学大七八岁的潘天寿,与那些个头都比他小得多的城里孩子在一起,显得十分怪异。由于和那些整日追逐嬉戏、吵吵闹闹的幼稚学童毫无共同语言,少年的内心第一次感到了孤独。此时,他只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新知识上,很快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在同学中名列前茅。 但是努力学习新课程,并不能让他排遣内心的孤独。在来县城读书的第二学期,潘天寿省吃俭用3个月,凑钱买下了一套石印古书——〖芥子园画谱〗。正是从这本书开始,他踏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研习之路。 当儿时就显露出绘画天分的潘天寿,翻开〖芥子园画谱〗的那一刻,7年私塾苦读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一下子找到了诉说自我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以至于到了晚年,他还常常跟自己的学生说:『我14岁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中国画家,〖芥子园画谱〗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此后,潘天寿开始痴迷于〖芥子园画谱〗,每天临摹不断,甚至在上课的时候,都忍不住铺纸作画,因此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还差点被校方开除。 5年后,潘天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家里时,除了对他的学业感到欣慰,他画艺的长进也让父亲觉得不可思议。 191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份,尽管清政府早在3年前就已经被推翻,但是争权夺利的闹剧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轮番上演。把中国的农民阶层推向了几近生死的边缘。生在农村的前清秀才潘秉璋,无力改变家道衰落、生活困窘的厄运。当潘天寿提出继续求学的愿望时,父亲无奈地告诉他,家里已无法负担学费,他只能回家种田。 在离村庄不远的群山上,有一座秃兀的山峰,当地人叫它『雷婆头』。回乡务农的潘天寿,除了干些地里的杂活,还要上山放牛。那时候,他经常独自一人爬上这座山峰,眺望着山外的世界,久久苦思。 在潘天寿晚年的画作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雷婆头峰寿者』的题款。『寿者』当然是指他自己的本名,而『雷婆头峰』四字所承载的,则是那个年代留给他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潘天寿〗撰稿:赵伟东、李华俊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