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6年8月17-18日在蘭州召開。來自日本、韓國、以色列以及中國大陸、台灣等地區的11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此次會議由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化遺產院出土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西北師範大學、上海中西書局等七家單位合作承辦。 8月17日上午,大會開幕。開幕式由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台灣彰化師範大學的學者代表發言致詞,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夏紅民作了重要講話。 開幕式後,大會進行主題報告,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田澍主持。 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吉林大學教授林沄作【絲綢之路開通以前新疆地區的交通道路】的報告,從考古發現的材料說明古代新疆地區物質文化交流的具體路線,揭示了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前西域文明的交流情況。 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原文物出版社總編葛承雍作【敦煌懸泉漢簡反映的絲綢之路再認識】的報告,高度評價懸泉漢簡在絲綢之路研究上的重要價值,說明了漢簡傳置道裏簿反映的絲綢之路古道的具體走向,揭示了絲綢之路上官方使節與民間客商相結合的交流盛況。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西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德芳作了【甘肅漢簡的整理研究】的報告。着重介紹了【肩水金關漢簡】從1973年出土以來40多年的發掘整理情況和【甘肅秦漢簡牘集釋】整理出版的新收穫。 8月17日下午和8月18日,學術研討會按專題進行分組發言。 此次會議收到高質量學術論文84篇。涉及的內容包括甘肅簡牘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簡牘和出土文獻的科技保護、一帶一路與西北歷史、漢塞烽隧與兩漢西北的軍事設施、簡帛文字與書法藝術、新出簡帛與文獻整理、簡牘博物館陳展設計等等。 從會議提交學術論文來看,本次學術研討會有以下特點,一是討論問題廣泛,楚簡、秦簡、漢簡、吳簡相關問題都有學者研究關注。二是會議熱點集中,新近刊布的簡牘材料如肩水金關漢簡、清華簡、嶽麓秦簡在本次研討會上有較多論文。三是研究成果豐富,與簡牘內容相關的周秦文明、兩漢社會、魏晉制度前沿問題得到深入研究。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既有國內外長期從事簡牘學研究的著名專家,也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文博部門的青年學者,對促進簡牘學的發展及人才隊伍的薪火相傳,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這次會上,除了84篇相關論文外,【肩水金關漢簡】(伍)出版發行。 【肩水金關漢簡】(伍)的出版發行,標誌着【肩水金關漢簡】五卷本十五分冊,11000多枚漢簡的整理出版工作全部完成。肩水金關漢簡出土於1973年。43年來,國家文物局以及甘肅省文博部門的相關專家一輪又一輪不間斷的長期的整理工作,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0年以來,在甘肅省文物局的推動支持下,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等多家曾經合作過的單位又重續前緣,再次攜手,加上上海中西書局全力配合、高效率工作,經過六年的努力,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肩水金關漢簡的發現,是當年我國文物考古事業的重大收穫。它的整理出版最終完成,凝聚了幾代文博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的心血,是甘肅出土漢簡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是全體整理者為繁榮學術文化所做的卓越貢獻。隨着這一成果的公之於世,必將帶來新一輪的學術研究的高潮。 此次會議是2016年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通過對甘肅等地出土簡牘的學術研討,弘揚甘肅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文化背景和學術論證,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增加甘肅漢簡的獨特內容。 此次會議實際上是甘肅省召開的第三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前兩次召開的時間分別是1991年和2011年。三次會議雖然時隔20多年,國際國內環境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但對甘肅簡牘整理、保護、研究、弘揚的理念和工作卻是一脈相承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