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文字學家連發聲明:學者到處掛名,太影響研究精力!今天下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首頁,掛出了“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致裘錫圭教授的道歉信,並附裘錫圭教授的說明”。 裘錫圭先生在說明中稱:“我對一些院校在原有的教學和科研機構之外以國學、儒學一類名義另立研究機構是不以為然的。2005年回復旦以後,看到母校尚未沾染這種風氣,深以為幸,不想終究不能‘免俗’。所以我是不會支持這一類事情的。” 記者在隨後的採訪中獲悉,事情緣起於幾天前,復旦大學成立上海儒學院,在儒學院的學術顧問名單中,赫然出現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錫圭先生的名字。 隨後,裘錫圭先生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稱自己從未接受過學術顧問這一職位,也並不願意擔任各種掛名的頭銜。 事實上,此前裘錫圭先生在不同場合都表達過,非常不贊同學者擔任各種名譽頭銜,或者四處掛名,更不能接受以學者的名義巧立名目。 裘錫圭先生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不願意到處掛名。因為擔任學術職務就必須要全力以赴地研究,擔任過多的職務會影響我的研究工作,而我並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掛名做這麼多事情,更不希望因為這些無謂的掛名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波動”。 此前,裘錫圭先生因為年齡和身體原因請辭古文字學會會長時,學會提出希望由他擔任名譽會長,他就堅決地拒絕了。當時他說:“什麼名譽主編、名譽學術顧問,這些‘創新’的頭銜過多,都不利於研究的開展,學者到處掛名這樣的習慣應該改變。”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致歉信》—— 尊敬的裘錫圭先生: 您好。 我們看到了您的聲明,第一時間檢討了自己的工作,並聯繫出土文獻中心,向您表示歉意。非常抱歉因為我們工作上的失誤給您帶來的巨大困擾。 上海儒學院在籌辦之初,因考慮到古文字學與新出土簡帛文獻對於當代儒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同時鑒於您深厚之學殖及對於儒學研究的重大貢獻,籌備小組遂有聘請您出任上海儒學院學術顧問的動議。 儒學院的籌備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工作中出現了重大失誤,誤以為提出動議的老師已經徵求得了您的同意,結果冒然公之於眾。我們深知,這是一個巨大的失禮行為,我們為此真誠地向您致歉,希望能獲得您的諒解。未來上海儒學院的學術工作,還希望能得到您的大力支持與幫助。 今日接到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的致歉信,現照樣登出,並把我10日的聲明撤下。 我對一些院校在原有的教學和科研機構之外以國學、儒學一類名義另立研究機構是不以為然的。2005年回復旦以後,看到母校尚未沾染這種風氣,深以為幸,不想終究不能“免俗”。所以我是不會支持這一類事情的。為了避免外界誤以為我撤下10日的聲明,就表示我願意接受這方面的所謂顧問一類名義,故作此說明。 此致歉信和說明在半個月後從網上撤下。 此前,裘錫圭先生在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也曾說過“不合時宜的話”,他說,“國學研究者的責任,並不是四處推銷國學,而是要在現有條件和研究基礎上,盡可能通過研究,把古代文化的面貌還原到最接近真實的狀態。” 他說:“國學研究者沒有扎實的研究,不僅對國學的發展無益,對我國文化形象的推廣也是大有害處。”裘錫圭先生對文匯報記者再三強調:“也許我的話不合時宜,但是現在對國學功利主義的研究,會妨礙中國文化的推廣。” 裘錫圭:對古代經典隨意創新解讀,只能算是胡說八道 國學如今很熱,似乎成了解決很多問題的靈丹妙藥。“國學熱看上去是傳統文化熱,這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做得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裘錫圭先生說,現在每每一提到國學研究,就要講求全球視野,走向世界。但是,“很多這麼說的人,忽視了傳統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不是跟風熱鬧。” 在裘錫圭先生看來,學者研究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責任是盡可能地向大家提供傳統文化的真實面貌。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和文化,有非常寶貴的、值得傳承的內容,但是時間長了,而且資料不足,加之每個人都有自己認識上的缺陷和偏見。“因此,把傳統文化的面貌真實地反映出來,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如果在沒有充分實事求事的、扎實研究的基礎上,而想著什麼全球視野、走向世界,那麼傳統文化的研究就會因為這些功利主義的想法,影響客觀性和公正性。”一個沒有好的研究的文化,是很難得到推廣的。 裘錫圭先生認為,現在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遠遠不夠,即便是對我們最熟悉的兩位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的哲人——老子和孔子,現在的研究也非常有限。他坦言:“現在外界對老子和孔子的很多宣傳,並不是真實的老子和真實的孔子。老子的《道德經》現在在很多人眼裡成了一種時尚,但是很多人根本沒有研究過老子,甚至都不懂老子。” 事實上,不管是研究古文字學,還是研究出土的馬王堆帛書,裘先生都必須根據扎實的研究材料進行大量的研究後,才會得出結論。裘錫圭先生自己就說過,要學先秦史,就要先學甲骨文,要認真學文字學。 他為了研究,曾經整本手抄過《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卜辭通纂》、《殷契萃編》、《殷墟書契續編》等書。在他看來,治學方法、治學態度就是做事要實事求是和認真,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少不了實事求是和認真的精神。” 站不住腳的隨意創新根本沒有用 “學術研究絕對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偶遇性的東西,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對新材料、新方法固然要保持敏感,好的東西要汲取。但現在一些學者在研究傳統文化時,一味追求‘出奇制勝’,自己的東西還沒搞清楚,總想著把國外的新方法、新觀點拿來套用。有些學者四處推廣自己所謂對古典典籍的新說,但這樣的研究最終都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創新根本沒有用。”裘先生說。 “做學問要有才、學、識,‘識’不夠高的學者如果能嚴謹、勤奮、有責任,做出來的學問也是有價值的。”裘先生說。但是現在一些學者沒有才、學、識,反而隨意“創新”,對於古代經典隨便進行“創新”解讀,這只能算是胡說八道。 在他看來,在研究傳統文化時,還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就是一些學者隨意地把古籍進行解讀,把很簡單的一些道理用艱澀的、旁人聽不懂的術語解釋,以顯示自己的學問,“這樣以艱深問淺陋,是非常不好的,不要說是把中國文化形象推廣到國際上,即便是在國內推廣傳統文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裘錫圭認為,不管是研究還是推廣傳統文化,都要多看多想,不要隨便相信某種新的說法。即便是要相信某種說法,也必須是在全面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實事求是。 裘錫圭說:“即便是要達到那些功利主義的目標,也必須要有充分的研究。這就像拍電影,電影拍得好了,自然全世界的人都會喜歡看,都會來買,但是如果拍得不好,市場行銷做得再好,也不會受到關注。” “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其中一定有非常寶貴的、值得推廣的內容,但這不是用各種創新說,或者是四處推廣就能夠推廣出去的。而是需要我們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扎實的研究,酒香不怕巷子深。”他說,只要有扎實的研究內容和思想,自然會吸引到全世界的興趣,優秀的文化一定會得以推廣。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