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醫學發展趨勢由『以治病為目標對高科技的無限追求』轉向『預防疾病與損傷,維持和提高健康』,給中醫『治未病』這一古老命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期通過總結中醫『治未病』工作在標準、制度和模式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和實踐,為行業提供借鑑,以推動中醫『治未病』服務創新和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涉及到現有醫療衛生政策的調整,以及新的政策措施的制定。 •以三級中醫醫院作為『治未病』服務主要載體,發揮示範輻射作用,帶動二級以上中醫院發展,並指導帶動基層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廣覆蓋的『治未病』服務平台。 •推動中醫『治未病』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帶動各項中醫藥技術的研發、推廣和運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7年6月24日正式啟動了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經過近幾年的摸索與實踐,中醫『治未病』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政策保障:明確『治未病』工作方向 『治未病』工作實施以來,試點單位和範圍不斷擴大,工作不斷深入,成效也不斷顯現,首先得益於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健康服務業的發展。2007年以來,新醫改方案、【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台,把提升中醫健康服務能力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09年版)】以文件的形式明確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地位,給了中醫『治未病』一個更加廣闊的舞台。 【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發布,為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並指出了明確的工作方向。 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涉及到現有醫療衛生政策的調整,以及新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只有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才能有力促進中醫『治未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健康發展。通過系列國家文件的推動,使各方進一步對治未病工作認清了形勢,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一些試點地區積極探索,推進政策保障體系建設工作,努力將『治未病』工作與現有政策有效銜接,逐步將『治未病』服務納入到現有的政策框架體系,同時也積極研究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這些針對健康服務業和中醫藥事業系列文件和規範的出台是『治未病』行業取得快速發展的政策保障。 制度保障:完善運行機制與科室規範 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治未病』工作運行機制,明確『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准入的條件和開展業務的範圍,建立定期考評制度,健全有關管理規範,制定運行規則,創新運行機制,規範市場行為,為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發展『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和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提供制度保障。 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明確要求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均成立『治未病』科,開展『治未病』服務。其中特別指出,在治未病科室初期建設及發展階段,醫院應給與扶持以及建立激勵機制,『治未病』科應為中醫醫院兼具管理與臨床職能的一級科室,並將『治未病』科的服務對象明確為五類人群。並提出『治未病』科應為中醫醫院兼具管理與臨床職能的一級科室,由院領導直接管理,設立專職的科室負責人,可涵蓋或設置體檢(提供中西醫健康評估)、健康諮詢指導、中醫調養、隨訪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國家中醫『治未病』重點專科建設要求(2014版)】等文件從四個層面將『治未病』服務工作進行了明確的定位和規定,同時初步建立了『治未病』服務效果評估指標體系,並明確了一系列評估指標,便於將中醫『治未病』服務工作的建設成效進行評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治未病』科室建設等文件的出台,使中醫院設置和發展治未病科有了明確要求和規範。正因為『治未病』工作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優勢,科室建設又有章可循,把『治未病』的理念體現到診療服務全過程,科室設置、診療流程、診療行為都緊緊圍繞『治未病』工作的特點制定,這為『治未病』工作在大醫院、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層面推進的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障。 網絡保障:構建服務平台與技術體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於2007年在廣州召開的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中醫『治未病』服務的有效提供,必須具有一定的服務平台,因此各試點中醫醫院要切實加強平台建設,從而為中醫『治未病』工作的紮實、有效開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治未病工作的開展需要藉助一定的服務載體,依託現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目前開展治未病工作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依託現有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建立『治未病』科室或『治未病』中心等方式逐步構建起『治未病』服務平台,利用現有的醫療服務政策和醫保政策,將『治未病』服務在醫療服務體系框架下作為醫療服務功能的延伸,發展『治未病』服務;另一方面要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緊密結合,將『治未病』納入公共衛生工作範圍,依託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及鄉鎮衛生機構,以公共衛生服務的政策和項目為保障,促進『治未病』服務向基層和不同領域滲透。各地將普及中醫藥文化、推廣應用中醫藥預防保健方法和技術作為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積極研究探索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有效途徑,發揮中醫藥在健康促進中的優勢和作用。 以三級中醫醫院作為『治未病』服務主要載體,藉助其較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其他資源進行探索,提供經驗,並且將其作為服務提供體系的骨幹結點,發揮示範輻射作用,帶動二級以上中醫院建設『治未病科』或『治未病中心』的發展,並指導帶動基層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基本『治未病』服務,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廣覆蓋的『治未病』服務平台整體構建,這是『治未病』服務在全國醫療機構中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 王國強曾指出,以服務對象、服務領域、服務技術手段為要素,總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醫『治未病』的服務模式十分重要。崑崙—炎黃健康保險公司與廣東省中醫院、上海曙光醫院等單位等密切合作,運用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KY3H』健康保障模式,在理念、思路、方法、機制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探索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治未病"工作運行機制,探索完善以"治未病"理念為指導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創新和豐富了健康服務模式,為中醫院『治未病』的快速發展和複製提供了較為系統完善的方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制定了【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規範】等系列規範文件,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部分項目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制定的【第一批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和組織起草的25個疾病高危人群的調理方案為建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質量控制體系提供了支持。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在全國各試點單位應用,為中醫『治未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王國強指出,服務水平直接影響服務效果,直接影響社會對『治未病』工作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關乎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發展的根本,特別對處於起步並着手全面鋪開的現階段來說尤為重要。提高服務水平,關鍵要抓服務標準、服務規範。南方日報等權威媒體對【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規範】等系列標準的推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次標準的出台對行業的規範發展提供一些非常有力的依據,也會幫助消費者提高分辨和選擇能力,同時也讓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督有法可依,讓促進市場有序規範的同時,也能持續發展。 人才保障:建立多種模式人才培養機制 『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包括中醫藥基本功紮實、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掌握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能的醫師隊伍;具有養生保健康復基本知識、掌握中醫特色技術方法等中醫『治未病』職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同時還需要其他專業人才,如『治未病』健康文化傳播專業人才;『治未病』健康管理專業人才;『治未病』健康保險專業人才。 針對『治未病』服務所需的三類人才,國家和行業通過四種模式進行培養:首先是建立『治未病』培訓基地,依託試點單位,特別是三級中醫醫院,實施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技術業務骨幹與管理人員專項培訓;其次,高等中醫藥院校加強對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的『治未病』理念及其內涵的教育,『治未病』基本技術與方法的訓練;第三,建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的職業技能鑑定制度,開展中醫預防保健調理師等職業技能培訓,鼓勵現有中等中醫藥院校發展『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第四,跨專業開展了『治未病』健康文化傳播、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等方面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 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培訓指導方案】,高等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組織編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培訓教材,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開展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能力。 國家從培養模式、培養方案、培訓教材等多角度着手,依託試點單位及高等院校等技術實力和示範帶動作用,引導相關資源的整合,促進院校教育和崗位培訓相結合,創新培養機制,為『治未病』行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科研保障:『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治未病』行業初期服務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傳統的中醫技術如推拿、膏方、貼敷、艾灸、拔罐、刮痧等方式。為了促進行業快速發展,在治未病行業戰略規劃中將『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把傳統中醫診療技術與現代技術及設備運用於治未病綜合健管服務,帶動各項中醫藥技術的研發、推廣和運用,促進產業的創新、服務和發展。 試點單位和有關機構加強合作,積極創新,以中醫學為主體,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緊緊圍繞健康狀態辨識、評估、干預各個方面,整理挖掘、發展創製了體質辨識儀、五臟相音辨識儀、證素辨識儀、經絡診斷儀、舌象儀、脈象儀等中醫『治未病』服務產品和設備。此外,國家在中醫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之初,即認識到需要一批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治未病』健康的理論和方法突破,需要加大對『治未病』的科學研究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於中醫『治未病』事業發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制定『治未病』科研規劃綱要並組織實施專項計劃,以『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技術方法為重點,以試點單位和地區為主體,實施了一批科研項目。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及試點單位,按照『治未病』科研規劃綱要和『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技術(產品)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根據『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的現實需求,結合當地及本單位的實際,也開展了有關『治未病』的科學研究。為了做好推進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13年發布了【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綱要】(2013—2020年)對中醫預防保健的理論研究、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技術產品方面開展研究、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標準的研究、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科技成果的應用等四個方面展開科研支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8年啟動了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初,即把交流推廣工作提到顯著位置,將提高社會對『治未病』理念的認知度與普及率,提高廣大群眾增進和維護健康的自主行為能力作為交流推廣的主要目標。。 隨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內在需要,以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全方位的治未病服務將為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單位為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