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北京雨後初晴,北部山區的密林里如蒸籠般濕熱難耐。一隊人正沿著崎嶇的山路向上而行。領隊的老者精神矍鑠,在人群中格外顯眼,用洪亮的聲音不時提醒大家,『小心腳下,寧走十步緩,不走一步險。』 這位老者就是90高齡的國醫大師金世元,他正帶領弟子學生近50人在昌平區下口村的山溝里採藥。『這個溝我30多年前就來過。』看著熟悉的溝溝坎坎,金世元會心微笑。 知行合一方得真知 『我們拗不過他,他一定要親自上山,他說,不親自到山裡,怎麼能給徒弟們講得清楚?』國醫大師金世元工作室負責人、首都醫科大學中醫學院黨委書記王秀娟說。 『從1963年開始教書,我就帶學生上山採藥。不光北京周邊所有的山,全國各地中藥材主產地,我都帶學生去過。』金世元說,『中藥的學習絕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最重要的是實踐。』 採藥組陸續返回,徒弟學生們將鮮藥集中交給金老,聽他一一講解:『這個是地黃,大家觀察一下它葉子的形狀,入藥用的是根。我們北京周邊的地黃,雖是野生,但藥用價值不高,根莖十分細小。我們一般採用四大懷藥里的懷地黃。中藥產地是否適宜,對於藥材質量的影響很大……』從每一味藥的生長過程、採摘時間,到炮製方法、配伍禁忌,已逾耄耋之年的金世元信手拈來,這般好記性博得弟子們陣陣讚嘆。 醫藥兼修教書育人 金世元出生於1926年,14歲到北京復有藥莊學徒,期間,他參加了『北平中藥講習所』的系統學習,受教於當時京城的名醫大家。『中醫中藥自古就不分家。老先生們對中醫藥知識的傳授,特別是對方劑學的講授,把我的中醫藥的知識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金世元說。 解放後他轉到藥材公司藥檢科工作,負責鑑定檢驗全國各地中藥材的質量。除了鑽研中藥,金世元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中醫的學習,1956年取得了中醫的行醫執照。 『我小時候就經常看見爺爺給街坊鄰居把脈、看病。他看病、開方、抓藥一條龍服務,有時還親自煎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工作的金老孫女金艷說。 在上世紀60年代初,金老成爲北京衛生學校中藥專業的創始人,從此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教書育人工作,爲國家培養了1200多名中藥專門人才。他在中藥炮製、道地藥材鑑定,中藥調劑以及常用中成藥藥物組成、功效特點等方面研究頗有建樹,成爲中醫藥融通的大家,2014年被評爲國醫大師。 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金世元從事中醫藥工作76年,從事中藥教學50多年,『中醫中藥不能分家』是他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我教學生就是要從實踐出發。要把一味藥的『種、采、制、用』全過程都搞清楚,才能算是掌握一味藥,上山採藥是實踐學習的一個必需環節。』 金老的徒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中藥藥劑科主任趙奎君說,『爲了更好地傳承,金老不僅在收徒上嚴格把關,還制定了傳承教學計劃,每個月他都要把全國各地的徒弟召集起來集中授課,今年已經組織了8次。 翟靚帆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能跟隨國醫大師進山採藥,她很激動:『金老對中藥學知識精通讓我震驚,每一味藥材從種植到調劑都能講出其中的學問,讓我受益匪淺,不光是專業知識的擴充,他嚴謹治學的精神也激勵我在學習中要深入鑽研,不滿足於書本表層。』 北京中醫藥學會的王春生是金老的徒弟,負責召集和組織這次實踐學習,『金老睿智親和,對我們既是嚴師也是慈父,讓我們終身受益』。解放軍302醫院中藥房主任張萍是金老最年輕的徒弟,『老師淵博的知識是實踐經驗的總結,這些寶貴的財富讓我越揣摩越覺得底蘊深厚,越學習感覺自身知識的匱乏。老師用實際行動和個人魅力教人、育人,感染和教育了我們每一個弟子。』 『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我想把我的知識,更多地傳給後人。』對於未來,金世元充滿希望。(中國中醫藥報記者巨鋒攝影報導)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