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敦煌,很多人會首先想到莫高窟、月牙泉、丹霞地貌、玉門關,這些名揚海內外的旅遊景點,如今,隨着敦煌醫學的深入研究,中醫藥、民族醫藥逐漸融入健康養生產業發展中,成為敦煌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挖掘敦煌醫學文獻 在敦煌的莫高窟藏經洞內5萬餘卷珍貴的『敦煌遺書』將古人的智慧『保存』了下來。 甘肅中醫藥大學敦煌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應存自1986年在甘肅中醫藥大學讀書起,便對敦煌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畢業留校後,開始整理搜集敦煌醫學文獻。他與趙健雄、王道坤、叢春雨、李金田、史正剛、張儂等教授,歷經20餘年,從敦煌醫學中發現的醫方數目已達1240多首,其中100多首醫方還實現了理論研究、實驗研究、教學研究、臨床應用的全覆蓋,使得『敦煌醫學』古為今用。 李應存告訴記者,甘肅的敦煌醫學研究已有30餘年的歷史,敦煌遺書中的醫藥學卷和壁畫中的醫史資料彌補了隋唐前後醫學文獻的空白,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批醫書實物,為古醫籍的校勘和輯佚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在現存的敦煌經卷中,有大量醫學相關的記載,不僅記錄了【五臟論】【新修本草】【玄感脈經】等中醫學經典著作,還記錄了醫學理論、方劑學、針灸學等內容。趙健雄主編的【敦煌醫粹】出版後,【敦煌中醫藥全書】【實用敦煌醫學】【俄羅斯藏敦煌醫藥文獻釋要】等研究專着相繼面世,甘肅中醫藥大學成為敦煌醫學最重要的研究陣地。 古方應用於當代臨床 李應存認為,敦煌醫學不僅具備學術價值,更有潛在的臨床價值。敦煌文獻中的醫方,在治療脾胃病、肝病、腎病、心肺疾病、不育不孕病、皮膚病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臨床療效。 在敦煌經卷中,記載有『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方』,此方由干地黃、人參、茯苓、五味子等多味藥材組成,有益氣養陰、補心安神的作用。李應存研究後,認為這個醫方組方嚴謹,條理分明,各味藥材合用,起到了益氣養陰、補心安神、開竅滌痰、潤肺止咳的功效。研究人員對古方進行分析後,研製出『神妙補心丸方』。此方與古方的主要功能一樣,用於治療氣陰兩虛為主的失眠,實現了古方今用。王道坤根據敦煌經卷中的醫方,研製出『萎胃靈』系列純中藥製劑,已經大量應用於臨床。 今年年初,甘肅中醫藥大學在其附屬醫院設立敦煌醫學特色專科,通過對敦煌文獻中敦煌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加減運用,使用敦煌醫學為患者診療血液、脾胃、肝膽、泌尿、呼吸道等疾病。 傳統醫學帶動旅遊產業 古時,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停歇驛站,如今,這裡卻成為世界遊客養生的新去處。敦煌市生態養生園,未來將肩負起敦煌市中醫藥和旅遊產業轉型的重任。 敦煌市生態養生園負責人梁愛告訴記者:『養生園不是單純的觀光度假項目,而是集觀光、休閒、度假、康體、養生、養老、中醫研發、護理等產業於一體,深度融合中醫藥與健康旅遊,吸引海外遊客體驗的中醫養生服務。』 來自法國的老者普瓦圖時常腰痛。他在敦煌市生態養生園居住時,得知這裡有中醫藥健康服務,嘗試針灸、艾灸和神燈療法後,疼痛逐漸減輕。養生園內的中醫大夫說,普瓦圖長期生活在法國西部,屬海洋性氣候,環境潮濕,體內寒濕較重。在針灸治療後,配以羊肉、杜仲、狗肉等食材,緩解了他風濕病疼痛。他決定要在養生園住上一個月,用中醫技法好好醫治一番。 5公里外的敦煌市藏醫專科醫院在開展藏醫脈診、尿診、藥浴、放血、火灸、金針等38種藏醫傳統診療技術,吸引了不少海內外患者前來。 院長由文英告訴記者,2015年,一名日本的遊客強直性脊椎炎發作,背部疼痛難忍。該遊客長期在日本沖繩海邊生活,潮濕的環境導致他的病情久拖不愈。他來到敦煌市藏醫醫院進行一個療程的藏醫、藏藥治療後,強直性脊椎炎得到有效改善。他驚訝於藏醫藥的神奇,臨走時說一定要他學醫的姐姐來敦煌學習藏醫。 『敦煌的發展不能再單純依靠旅遊產業,必須轉型發展,產業升級,依靠資深區域文化資源稟賦,多產業融合,形成合力。』敦煌市副市長馬慧君說。 敦煌市衛生計生局局長路育剛表示,敦煌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優勢。未來將把中醫藥發展和交流納入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中,加入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中。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互相交流的一個平台,加速推廣中醫藥文化。 (責任編輯:姜潔冰)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