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上,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次亮相就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紀錄片制播機構的關注,多家機構對頻道原創紀錄片【故宮100】、【南海1號】等提出明確的購買意向,摩根斯坦利等投資機構也對頻道的多個項目表示出濃厚興趣。
對於長期以來被世界紀錄片界和海外觀眾看作『政績宣傳片』的中國紀錄片來說,如此成功的境外出征無疑是振奮人心的。然而,中國紀錄片要想在國際市場上走得更遠,首先要做的還是找準定位、完善自身。 1. 從原點出發:紀錄片不等於宣傳片 有人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上,紀錄片是一種世界通行的國際語言。然而,多年來對紀錄片定位的曲解和紀錄片表現方式的僵化,卻嚴重阻礙了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步伐。 幾年前,現任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在四川電視節擔任評委,在與日本NHK電視台和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副總裁的閒聊中,對方告訴他,在外國觀眾眼裏,中國紀錄片就是解說詞加畫面組成的政績宣傳片。這個說法,讓劉文為國內的紀錄片行業感到深深的擔憂。 幾年後的現在,中國每年的紀錄片產量達到5萬小時左右,但在劉文看來,按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來衡量,這個數字是不準確的。 什麼樣的片子才稱得上真正的紀錄片?這個追根溯源式的問題,無疑是基於中國紀錄片的現狀而產生的。『中國紀錄片當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對紀錄片的定位。』劉文說,目前在中國,電影、電視劇和動畫片的生產、交易、播出已經逐漸實現了市場化,但紀錄片的市場化才剛剛開始。以前的紀錄片幾乎都是政府宣傳片,完全沒有市場交易。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一種灌輸、宣傳式的語態,這種表達方式自然不能被海外觀眾和國際市場所接受。『因此,中國紀錄片要真正走向海外,首先面對的是在起步原點上就必須解決的問題――完成對自我定位的準確認知。必須認識到,每一位紀錄片的創作者,都首先應該是生活細節的觀察者、記錄者和思考者,紀錄片要呈現的,首先應該是觀眾想要了解的內容。』 劉文曾經在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工作了20年。『這20年來我最深的感觸是,無論通過衛星電視信號落地還是贈送節目的方式,免費的東西在國外都被視作宣傳品,不能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中國文化要在世界上更好地傳播,就必須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更多地採取市場化的方式。具體到紀錄片而言,就是在創作上向國際化方式靠近,採用全世界觀眾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表現手段,讓我們的紀錄片以市場化方式進入國外的播出平台。』 2. 用創作說話:紀錄片不是『記錄片』 紀錄片要被觀眾接受、市場認可,進而通過市場化方式進入海外播出平台,就必須在選題和表現手法上充分考慮觀眾和市場的需求。 據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節目代理部副總經理程春麗介紹,2005年以來,我國海外銷售最成功的紀錄片主要有【故宮】、【新絲綢之路】、【大國崛起】、【梁思成林徽因】、【敦煌】、【台北故宮】、【千年菩提路】等。『由此可見,目前國際市場上認可度最高的中國紀錄片基本上都是歷史人文類的,與美國、日本等紀錄片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們的優秀紀錄片種類還是比較單一的。』程春麗說。 在表現手法上,中國紀錄片長期以來形成的解說詞為主、畫面語言為輔的方式,則成為制約其走向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在中國,有人總是把「紀錄片」寫成「記錄片」,其實我們的很多「紀錄片」確實就是「記錄片」――畫面中的東西不會主動站出來說話,而用了很多的話外音。但國外優秀的紀錄片裏,一個動物或者一個人都可以在畫面中表達出導演想要傳達的意思,僅僅通過影像就足以打動觀眾,解說詞只是輔助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畫面語言與紀錄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說。 為了把紀錄片做得更加吸引觀眾,一些世界著名的紀錄片制播機構總結了許多創作經驗,比如何時起始、何時推進、何時高潮、何時回落,甚至還規定了每一個鏡頭的長度。一些紀錄片尚未開拍,前期文案就已經能看到節目完成形態的60%以上。 『對節目內容和節奏的有效掌控,是建立在拍攝前期充分的調研和採訪基礎上的。』劉文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的紀錄片在製作流程方面都有輕採訪、重拍攝、輕剪輯的習慣,如此一來,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拍下了很多素材,卻未必能充分地體現創作者的意圖。另一方面,拍攝時間長,採訪、剪輯時間短,也造成了紀錄片創作經費的巨大浪費。『現在我們在創作中已經開始強調前期調研要充分,在拍攝前把方案儘量細化,同時,對拍攝時間要進行有效控制,並加強素材的剪輯力度,只有這樣,作品表達的故事才能更準確。』劉文說。 在所有電視節目中,紀錄片是最能體現創作者綜合能力的節目類型。『紀錄片的創作者一定是對綜合因素掌控最全面的人,他們既要是好的記者、調研者、觀察者,也須有好的文學素養,同時對攝像、音樂等領域都有所精通。』紀錄片導演金哲明說。 然而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真正具備這些綜合素質的紀錄片編導人才非常缺乏;另一方面,一部分優秀的創作人才在其作品中卻往往僅滿足於實現自我表達,對觀眾的需求關注不夠,個人風格的過度張揚直接影響了紀錄片的觀賞性和市場接受度。『市場化的紀錄片一定要做得吸引人,千萬不能把它做成自己的作品,否則就會有這樣的結局――「當觀眾已經謝幕,熱情而激動的紀錄片還久久不願離去」。』陳曉卿說。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