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互學互鑒,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融合發展,發揮人文交流在推動健康合作中的獨特作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將健康促進與傳統醫學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大會特設的中醫藥發展平行論壇,更展示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累累碩果。中醫藥以其獨特的作用,在健康促進的大舞台上魅力盡顯。 一次健康理念的革新 甘肅省衛生計生委主任劉維忠在大會開幕式後由衷感嘆:『國家能夠重視中醫藥在健康促進中的獨特作用,是老百姓之福。』 從『治已病』到『未病先防』,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已經擺在與西醫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黃澤民告訴記者:『中醫藥既要守護城市居民健康,在全球健康促進事業中也不能缺位。』 中醫藥不僅維護個體健康,更與城市健康發展有着密切關係。在這一點上,陝西省西安市副市長李婧非常認同,她說,【[wiki]黃帝內經[/wiki]】中提出,促進人的健康要『形神相即』,明代醫家汪綺石曾在【[wiki]中外衛生要旨[/wiki]】中提出『養生當以養心為先』。人是城市的核心,有了人的健康,才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對於有1100萬常住人口的湖北省武漢市,研究如何守護市民精神衛生健康是副市長張光清的頭等大事。張光清介紹,該市明確了醫療衛生空間布局,探索了西醫、中醫、工作治療、娛樂治療、心理治療『五位一體』的醫療模式,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干預、醫療、康復一條龍服務體系。 加速與現代醫學優勢互補 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有利於中醫藥自身增強健康供給和服務能力,也有利於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完善的基本衛生與健康服務。劉維忠舉例說,如中醫藥以及中醫膳食能很大程度解決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病患者終身服藥問題。 截至2015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1.38億,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中,中醫與現代醫學融合產出的科技成果,將會激發蓬勃的產業活力。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總工程師羅椅民預測,隨着老齡化的不斷深化,健康輔具、中醫養生類等智能化的適老輔具產業將藉助大數據、物聯網的平台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慢病時代,中醫藥發展大有可為。』在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中醫藥發展論壇上,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和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兩位院士『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應對慢性、複雜性疾病上。 『扶正化瘀方治療慢性肝纖維化,在美國已經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三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療法明顯延長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陳凱先用實際成果數據向各國參會代表闡釋中醫藥在維護健康方面的獨特優勢。 張伯禮非常認同這一觀點,『經過20年發展,中醫藥產值增長了30倍,同時培育了過億品種500多個,過十億的品種50多個,形成了聚集度,提高了產品質量。』他堅信,傳統的中醫在今天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以治病為主要目標的醫學模式並不能遏制慢性病增長的趨勢,必須要把醫學發展戰略轉向預防疾病、維護健康的方向,只有這樣才是可持續醫學。中醫藥就在治療慢性、複雜性疾病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是用整體多靶點,多層次作用的調節。』陳凱先表示。 共享中醫藥健康促進成果 上海長寧區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4.01歲,高於上海市平均水平1.3歲,其健康『秘笈』源自於全區對中醫治未病的探索。 區長顧洪輝介紹,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在長寧區已歷經5年的探索,該區將社區中醫預防保健工作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家庭醫生制度建設緊密結合,在硬件上通過改擴建等方式在各社區形成了中醫『防治一體化』門診,以及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五位一體』健康管理模式,區域『治未病』信息管理系統也為百姓創造了信息互聯互通的平台。中醫參與全程健康管理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日本作為全世界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防治「未病」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日本神奈川縣國際戰略和健康促進辦公室執行主任金井信隆說,神奈川縣以『治療未病』為目標,採用先進的健康醫療技術,給老年人提供適當的幫助,提高人均壽命。同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理念,創造新的產業和市場。 『我們還有一些傳統的治療師,使用傳統藥物治療疾病,我認為要把他們納入主流醫學科學框架中。』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省長向大會呼籲。 『未來15年,全球都將挖掘傳統與補充醫學對衛生保健的潛力,建立覆蓋全民的「以人為本」的醫療保障。』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與補充醫學處處長張奇的一番話,給了世界各國傳統醫學發展的莫大信心。 張奇認為,傳統醫學能夠有更廣的覆蓋面,希望世衛組織各個成員國能夠採取全盤考慮的方式,在工作隊伍、提供服務、信息技術、草藥、融資、政策等方面,基於本國國情和政策,整合傳統與補充醫學,融入現代衛生體系。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