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醫院的專家來家門口出診,路費負擔就沒有那麼重了。』家住雲南省昆明郊縣的林老伯查出了胃部疾病,經申請,縣中醫院從省中醫院請來專家會診,目前老人恢復較好。 林老伯能夠接受省中醫院專家的會診,得益於2015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五部委發佈的【[wiki]關於推進和規範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wiki]】,其中明確,允許臨床、口腔和中醫類別醫師多點執業。以前如果醫生私自外出看病,往往被稱為『走穴』,『過去私自「走穴」違規違法,如今有了政策,在法規上、安全行醫上都有了保障,我們心裏也更踏實了。』為林老伯治療的張醫生說,自己也是政策的受益者。 多方受益,政策帶來更多『甜頭』 中醫多點執業是指中醫於有效註冊期內,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定期從事執業活動的行為,旨在實現盤活資源、穩步推動優質醫師資源縱向和橫向合理流動的政策目標。從事多點執業的醫師應當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同一專業工作滿5年,且最近連續兩個周期的醫師定期考核無不合格記錄。 和以往不同,此次新政將過去要求由『取得第一執業地點的書面同意』,改為『取得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的同意』,即向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履行知情報備手續,不再需要就職醫院的審批即可開展多點執業,同時取消醫師多點執業醫療機構的數量限制。 對比國家層面政策,浙江、雲南等地的改革力度更大。 浙江省實施的中醫多點執業新政明確,降低中醫醫師多點執業的准入條件,同時還提出探索中醫醫師自由執業。對於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重點或緊缺專業醫技人員,允許其在浙江省內任一醫療機構內執業,無需辦理醫師多點執業登記手續。從多點執業到『自由執業』,實際上跨度並不小。 以雲南省【[wiki]昆明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wiki]】為例,允許以中醫醫師為核心,組建醫療技術團隊多點執業。為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鼓勵有資質中醫醫師為核心,與護理、醫技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組成醫療團隊,開展團隊多點執業。 雖然全國很多地區都已開展中醫多點執業的探索,但有些偏遠地區群眾還是無法享受到這項政策帶來的福利。安徽省宿松縣孚玉鎮大河村衛生室的基層中醫劉立紅坦言,現在縣級幾乎沒有多點執業,但基層確實需要資深中醫來進行指導,中醫『師帶徒』傳承,讓中醫多點執業產生更多效益,『這對培養基層中醫人才十分有利,不僅居民受益,我們也能跟師學習。如果基層醫生的水平提高了,今後可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鄉親們不用再跑到大城市求醫了。』 跨地域的多點執業同樣能盤活醫療資源,加速不同診療理念和診療技術在地域間的流動。近日,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吳中朝、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李智、武警部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彭寶淦『組團』在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成立工作室。將北京名醫優質資源引入鹽城,服務當地百姓的同時,助推鹽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利益博弈,改革之路困難重重 這項多方受益的政策,如今卻難以大範圍落地。河北省滄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健康保健中心的針灸師侯獻兵表示,雖然現在政策允許中醫多點執業,但是身邊還是沒有什麼中醫真正去實踐,『主要壓力還是來自於單位管理層,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但大家都不願意冒這個風險。』在他看來,還是應多多鼓勵支持多點執業,讓人才更好地流通起來,充分發揮中醫的價值。 侯獻兵的想法是眾多中醫的一個縮影,想讓中醫多點執業真正落地開花,確實困難重重。歸結原因,主要是公立中醫院缺乏積極性,在人事管理、考核、社保養老等配套措施上不盡完善;其中涉及到的編制和行政級別,是目前中醫多點執業最大的障礙。 『中醫是單位人,中醫院要負責醫生的養老退休、醫療責任,要是跑到別的地方多點執業,對醫院某種意義上也是種損失。』一位三甲中醫院的負責人說。 與公立醫院管理者不同,大多中醫師對多點執業持支持態度。『只要是對醫患雙方都有利的事情,無論阻力多大,我們都要堅持。』侯獻兵說。 『只要中醫院沒有取消編制問題,中醫多點執業都不可能成為主流。只有打破行政級別和人事編制,讓醫生能夠自由流動,醫生身份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身份過渡,通過與醫院簽訂合同,確立權責,才能保障多點執業的順利開展。』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駱斌表示。對於如何規範合理地進行多點執業,他指出,中醫依靠個人技能進行診療,尤其適合開展多點執業,應該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鼓勵支持。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人才流通,更是方便基層群眾就醫。開展多點執業需要規範合理的制度進行保障,應避免『一刀切』,把握好這個『度』很重要,做到局部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平衡才是關鍵。『中醫醫院方面還是應該全面考量,儘快制定相關的政策,讓中醫多點執業有章可循,最根本的是讓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優質中醫醫療服務。』駱斌呼籲。 團隊探索,推進效益最大化 隨着中醫多點執業的推開,團隊應運而生,醫生執業方式由獨立變為團體,組建起中醫醫生集團。兩三個中醫就可以團體執業,共享彼此收入、共同承擔損失、共享設施設備,形成同進共退的中醫執業團隊。 2016年,醫生集團如雨後春筍。3月16日,張強作為中國首家專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將國內首張醫生集團營業執照落戶深圳。 目前,國內的醫生集團大多採用醫生-醫院-合作夥伴的模式與醫院開展合作,在這種模式下,醫生集團不屬於任何一家醫院,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平台與多家醫院簽約,並有自己的客服和回訪團隊。 作為新生事物,醫生集團的發展前景也喜憂參半。雖然有的醫生集團不斷發展,但是很多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的醫院領導者由於資金、認知度等問題,對這一新生事物仍抱有懷疑的態度。 『有時我們去跟醫院院長談合作時會遭到拒絕,甚至誤以為我們別有目的,所以現在我們和醫院簽訂協議時,很注意明確將履行的職責和利益分配,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 一位剛剛成立自己醫生集團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些中醫醫生集團內,有的中醫還未完全離開體制內醫院,只是在單位工作之餘,參加『醫生集團』的執業;有的則全部離開了體制,靠自己的能力獲取收入。 『醫生集團是國家出台相關政策後,我們進行的一個探索,能否成功,還要看基層醫院配合及群眾接受程度。』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也許我們的探索能夠倒逼政策機制的完善,最終使多方受益,希望醫生集團能夠成為中醫多點執業者的溫暖港灣。』 (責任編輯:朱蕗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