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wiki]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wiki]】(以下簡稱【[wiki]意見[/wiki]】),強調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中醫理論傳承創新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為下一步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開展提供指導。 本次珠江會議上,專家們重點圍繞中醫理論傳承創新問題進行研討,提出在中醫理論傳承創新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並就此發表觀點與建議,旨在落實【[wiki]意見[/wiki]】,為中醫理論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挖掘新的思路。專家們表示中醫理論無論傳承還是創新都應該堅持以中醫內涵為核心,讓傳承創新有所根本。 傳承中醫理論要完整 山東中醫藥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王振國提出『辨病論治』也亟待傳承。他表示,在現代中醫理論的傳承中,中醫教育始終強調辨證論治,而辨病論治卻逐漸被忽視,但這並不代表辨病論治就不重要了。屠呦呦教授發現青蒿素正是從【[wiki]肘後備急方[/wiki]】中得到的靈感,『治瘧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其中『青蒿截瘧』就是一種辨病論治的體現。 『辨病論治在現代一樣有用。』國醫大師陳可冀也如是說。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翟雙慶看來,辨病論治中所說的『病』應區別於現在人們習慣的『病』的概念。隨着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於『病』的理解,也不同於古人對於『病』的認識。在【[wiki]黃帝內經[/wiki]】中,所說的『病』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以某個症狀為主的疾病;第二類,以症狀來命名的疾病;第三類,病程發展有一定規律性的疾病。但總的來說這三類『病』都有相同點,就是關鍵病機以及『病』的整體發展規律是基本一致的。古人辨病論治是抓住疾病的病機,以此來論治、施藥,當然是正確且有效的。 辨病論治為把握『病』的關鍵病機,辨證論治為抓住病程某一階段的『證』,因此『病』和『證』既有區別,又密切相關。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結合才是中醫臨床最有效診治疾病的方法。所以保持辨病論治的傳承,也是在保持中醫理論的完整性,對於中醫理論的傳承也非常重要。另外很多民間驗方是辨病論治的,所以辨病論治還可保護一些民間用藥經驗。 中醫傳承莫走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胡鏡清發現,中醫藥教材已經進入市場化競爭階段,各出版社編纂教材所採用的標準也並不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的理論傳承與創新。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方劑學教授楊楨也感觸頗深,他指出,中醫藥教材市場的過分自由化導致中醫藥教材各種版本層出不窮,缺乏統一的規範。而某些出版社的編寫人員為了規避抄襲,會在文字上簡單地修改一兩個字或調整名詞順序,例如在講治則治法的時候,將『解肌發汗』改為『發汗解肌』『解表發汗』等。 楊楨認為,雖然改動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會使中醫邏輯混亂,破壞中醫理論體系的穩定性,不利於學生對於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學習,更加影響到中醫理論的傳承。楊楨建議中醫藥教材的編纂應以官方之力,凝眾家之智,編寫出一部規範化的中醫藥教材,為中醫藥理論的傳承奠定基調。 此外,中醫特色淡化問題也引起了業界專家的關注。中國針灸學會會長劉保延在會上提出,現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在走一條現代科技研究的道路,想用科學方法把中醫理論進行物質化,很少能回歸到中醫理論中來,而這些研究對於臨床能力的提升貢獻也並不大。相反,一些古代很好的學術流派與傳統治法卻正逐漸消失,這都需要中醫人進行反思。 楊楨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策的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李昱表示,會將專家意見進行梳理並反饋給有關部門。 創新要有新思路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中醫科技處處長王思成表示,有人說『中醫藥發展得好不好,技術方法很重要』,沒有中醫理論,中醫藥創新發展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陳可冀在談到中醫理論創新時對記者說:『中醫理論的創新應是依託於紮實的傳承基礎上的』,我們要把中醫的原創思維學好,這樣在創新的過程才做到創新中充分保留中醫藥特色。 翟雙慶認為,無論中醫理論傳承還是創新,最關鍵的就是堅持中醫內涵。我們要傳承的是中醫的內涵,創新的是手段、材料、途徑、方法等等。 翟雙慶表示,中國從古至今都在結合臨床經驗進行學說創新,同時沒有丟棄中醫理論的主導思想,這樣的傳承與創新讓中醫在不丟掉特色的同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醫理論本就是開放的,在現代背景下,中醫理論的創新也是存在很多可能性,如在『毒邪理論』發展過程中,將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並以中醫內涵為主導思想,在原本『毒』的概念里融入了現代科學概念,在不改變理論基礎前提下,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中醫『毒』的理論。這未嘗不是中醫藥理論傳承創新的一條新出路,也是推動中醫理論發展的新動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