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38年5月馬一浮先生提出了國學即六藝之學,但並未引起學界重視。國學熱在今日之中國,已成一種時髦。學界自不必說,放眼朝野,治國理政者談國學,文教工商界談國學,傳統媒體及雨後春筍般崛起的自媒體精英談國學,所及之處,諸子百家、四書五經、儒釋道、經史子集、琴棋書畫、奇門遁甲無所不包。現在一些設立了國學院的大學,希望教育部、國務院學科組正式批准設立國學一級學科,授予國學博士、國學碩士。如果設立國學博士,那麼文史哲三大學科的博士,包括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哲學博士,還要不要存在?國學之名究竟如何界定?今人所稱之國學是否等同於中華傳統文化? 現代大儒馬一浮(1883~1967),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 然而馬先生在提出這個國學的新定義以後,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甚至泥牛入海,悄無聲息。自1938年5月到2006年10月,將近七十年的時間,始終沒有人提起馬一浮重新定義國學這一公案。 直到2006年10月,時光老人已經走過了六十八年的時間,終於有人提起了這段塵封久遠的學術公案。這就是本人在2006年對國學的發生歷史和源流演變作了一次比較細緻的梳理,寫成【[wiki]論國學[/wiki]】一文,兩萬五千字,先在【[wiki]21世紀經濟報道[/wiki]】連載,後全文發表於2006年秋季號【[wiki]中國文化[/wiki]】雜誌。此文的最後一節,我引來馬一浮的國學定義,表示學理上的完全認同,並提議在小學設國學課,以六藝為主要內容。因為我近年在研究馬一浮和他的學術思想,知道他言不輕發,發必有中。比較起來,國學即國故學的定義,以及國學是固有學術的定義,都沒有馬先生的國學即六藝之學的定義準確、深刻、無衍、無漏。這個概念所包容的內涵,不多也不少,無蔓也無失。而其他兩個定義,即國學是國故學的定義,內涵漫延得太廣不必說,即使國學為固有學術的定義,除了過於寬泛籠統之外,其現實操作層面也不無問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wiki]中國文化[/wiki]】雜誌創辦人兼主編劉夢溪 我國固有學術屬於學術史的範圍,文史專業人士要想進入尚且需要多種準備,一般人士沒有可能甚至也不必要與之發生干係。國學為六藝之學的定義就不同了,它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中國人做人立國,其精神義理的根基就在六經。 現在一些設立了國學院的大學,正在致力於一件與學科建設有關的大事,就是希望教育部、國務院學科組正式批准設立國學一級學科,授予國學博士、國學碩士。據說已經有不少學界的朋友,包括比我年長的師友,都認為此議可行。其實此事並不可行。如果此議獲得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決定設立國學博士,將是一個很大的誤判,既是學科建設的誤判,也是人文教育指導思想的誤判,雖然也許只是一個集體無意識的誤判。主張此議的朋友忘記了一條,就是如果設立國學博士,那麼文史哲三大學科的博士,包括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哲學博士,還要不要存在?如果存在,國學博士涉及的研究對象和文史哲各科的研究對象,還有沒有分別?這一點絕不是分科研究和綜合研究所能解釋的。就按很多人都可以接受的國學定義,認為國學是中國的固有學術,如果國學院的博士候選人論文寫的是李白和杜甫研究,文學院的另一候選人寫的也是李白和杜甫研究,答辯如果通過,為什麼一個授予國學博士,另一個卻授予文學博士?這個區分在哪裏?哲學、史學同樣有此問題。假如寫的都是王陽明,都寫的很好,為什麼給他國學博士,給另一位哲學博士?顯然是說不過去的。在現代學位制度的背景下,如果不重新厘定國學的內涵,所謂國學博士其實是一個不通的概念。還有,如果設國學博士,那麼要不要也設西學博士?我在一次會上表達自己對此一問題的看法,我說聽說要設立國學博士,夢溪期期以為不可也。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即接受馬一浮先生的國學定義,認可國學是六藝之學,把國學看作是以【[wiki]易[/wiki]】、【[wiki]詩[/wiki]】、【[wiki]書[/wiki]】、【[wiki]禮[/wiki]】、【[wiki]樂[/wiki]】、【[wiki]春秋[/wiki]】六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經典學問,則國學博士的概念也許勉強還說得過去,而國學院的學科存在的合法性也隨之增加。事實上,世界上各主要文明體國家,各大文明的開源經典,都是有別於學術分科而單獨自立的經典之學。比如對【[wiki]聖經[/wiki]】的研究,是可以獨立為學的。又譬如對伊斯蘭教的經典【[wiki]可蘭經[/wiki]】的研究,也是一門獨立存在的經典專學。我們把對六經的研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問門類,完全能夠成立。復按歷史,我國漢以後的教育與學術,歷來都是這樣厘定的。經學作為單獨的一科,而區別於諸子之學,以及集部之學和史部之學。能不能通經明道,是能否成為通儒的必要條件。 馬一浮這位20世紀的儒之聖者把國學定義為六藝之學,即認為國學主要是研究六經的學問,不失為一代通儒的慎思明辨之論。如果我們能夠認同馬先生的國學定義,以六藝之學即對中國學術的經典源頭、中國文化的最高型態六經,作為國學的基本義涵,那麼國學和現代學術分科的重疊問題就可以適當化解。當然即便如此,也不一定非要設國學博士不可。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哲學博士等名稱,畢竟是世界各國通行的人文學術分門類的學位名稱,我們在設立人文學科學位的新名稱的時候,宜乎參照世界通行的學位名稱的公則,以利於學術交流和國際間的學術對話。 有人不了解,清華大學1925年成立國學院,1929年就撤銷了。北京大學1922年底到1923年成立國學門,1927年撤消了。原因何在?很多人以為,清華國學院撤銷,是由於王國維1927年自殺,梁啓超1929年去世,四大導師去其二,只剩下趙元任和陳寅恪,新的導師人選難以為繼,於是不辦了。那麼北大國學門為什麼也只存在了四年?實際上,是由於到二十年代末期,清華、北大兩所現代學府,文史哲三科已經分立完成,各有建制完整的系所,研究和教學的師資力量也都很雄厚,在這種情況下,國學院單獨存在的意義大大減弱。總之是現代學術分科使然,而非其他人事或時事的原因造成。 經學在中國古代歷來是單獨的,為先的,領軍的,所以四部之學的類分以經為首。經學的取逕入門須通過小學,即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也就是清儒說的讀書必先識字。因此小學理所當然地包括在以經學為主要義涵的國學範圍之中。清代學者在音韻、訓詁方面的成就,可以說前無古人。他們把清以前的中國典籍翻了幾個過,每一部書的每一個字,他們都重新審視,包括某一個字最早的讀法如何,漢代如何讀,宋明的讀法怎樣,他們都考訂得很清楚。單是研究【[wiki]說文解字[/wiki]】的著作就有近百種,其中段玉裁的【[wiki]說文解字注[/wiki]】最為學者稱道,說文段注一直到今天仍是文字訓詁的典要之作。另外還有桂馥的【[wiki]說文解字義證[/wiki]】、朱駿聲的【[wiki]說文通訓定聲[/wiki]】、王筠的【[wiki]說文釋例[/wiki]】和【[wiki]說文句讀[/wiki]】,並稱為清代許學的四大家。 【[wiki]說文解字[/wiki]】是漢代許慎的一部字書,研究【[wiki]說文[/wiki]】是一門專學,稱為許學,這在學術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案例。按照錢鍾書先生的說法,研究一本書可以成為一門標名的專學,歷史上並不多見,研究【[wiki]說文解字[/wiki]】而稱許學,研究【[wiki]文選[/wiki]】而稱選學,堪稱一書而名學的特例。而千家注杜(杜甫)、百家注韓(韓愈),卻不能稱為杜學或韓學。不過研究【[wiki]紅樓夢[/wiki]】而稱紅學,錢先生是認可的。但如果認同經學和小學是國學的兩根基本支柱,認同馬一浮先生的國學定義,就和現代學術分科不發生矛盾了。而且這樣並沒有把國學的內涵狹窄化,而是找到了中國學問的宗基,歸義於中國文化精神的大本,把國學還給了國學。 【延伸閱讀】 劉夢溪論國學(一) 國學一詞溯源古今之義差別大 劉夢溪論國學(二)梁啓超和現代國學概念的演變 劉夢溪論國學(三)胡適對國學概念的分梳 劉夢溪論國學(四)國學即固有學術?馬一浮重新定義 *本文選自劉夢溪【[wiki]論國學之內涵及其施教馬一浮國學論的立教義旨[/wiki]】,將刊於【[wiki]文史哲[/wiki]】2017年第2期,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