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朱三太子形象 清初的朱三太子謎案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懸疑案之一。【[wiki]康熙大帝[/wiki]】中楊起隆自稱朱慈炯,爲明朝朱三太子。近日東平縣沙河站鎮張老莊村在整理張家家譜中發現了新線索,證明朱三太子確有其人,但不是朱慈炯。 家譜是一個家族真實而客觀的歷史傳承。近日基層文化工作者關中運在東平縣沙河站鎮張老莊村發現一部【[wiki]張氏家譜[/wiki]】,在其卷二【[wiki]候選州同誥嶧嶧縣教諭諱字岱霖公傳[/wiki]】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記載:吾族岱霖公於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同明莊烈皇三子朱慈煥被逮而死,今二百有六年矣據傳聞朱慈煥前避匿於淅姓王,來埕家始姓張,工書善畫精輿地學以爲夏少康漢世祖未可知也,居西席外絕無謀恢復之確證倖免赤族 不足百字的文字透露出的信息量卻很大,朱三太子朱慈煥曾輾轉至東平授館爲業,後被官府查獲入獄,張老莊村人因藏匿而受到株連,此外同受牽連的還有寫【[wiki]張先生傳[/wiki]】的李方遠。 朱慈煥爲明思宗第四子,幼時被封爲永王,在長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滅亡那年,他剛剛十二歲,和兩個哥哥一起被李自成軍俘獲,又一起被李自成挾裹出北京城南下。明亡後改名王士元,後潛居汶上東平交界處,更名張同觀,以授館爲業。家譜中提到的張岱霖是東平縣沙河站鎮張老莊人,出生於康熙年間,康熙二十一年前後跟隨已化名爲張同觀的朱慈煥讀書,後考取舉人,授候選州同誥嶧嶧縣教諭。康熙四十五年,老師張同觀攜兒子同來,張岱霖熱情接待,留住在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浙江大嵐山反清組織以朱三太子爲號召而受株連,朱慈煥被山東巡撫趙世顯緝捕,同年冬,76歲的朱慈煥被凌遲;連累入獄的張岱霖十月在京被害,同時被捕的李方遠因窩藏罪帶著一個兒子和兩個僕人被發配到伯都訥(吉林扶餘北)。 家譜中的李某就是李方遠,汶上縣郭樓鎮水口村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舉人,曾任直隸饒陽知縣,並曾兼署平山。據宣統【[wiki]再續汶上縣誌[/wiki]】記載,李方遠著有【[wiki]張先生傳[/wiki]】: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方遠在東平州一個路姓的宴席上首次見到張先生,其人丰標秀整,議論風生,是個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稱姓張,號潛齋,在大戶張家(張岱霖家)爲西賓。於是,二人交往密切,詩詞往來。後來,張同觀(朱慈煥)南行,二人拜別,二十多年沒有通問消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冬,李方遠卸任回汶上水口村(郭樓鎮水口村),張先生自稱貧困潦倒,要求謀一教職養家餬口。此後,張同觀(朱慈煥)同時在不遠的張岱霖家和李方遠家教子弟讀書。 話說這朱慈煥隱姓埋名當了幾十年私塾先生,平時待人接物,無不小心謹慎,生怕一不小心被人說破告發。唯一特別之處,就是他給兒孫們取的名字,都嚴格按照和字輩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用了一些極爲生僻的字眼,引起了外界的關注。他也不夠謹慎地把自己的神秘身世告訴了別人,被反清復明人士利用。 幾十年來,朱慈煥隱姓埋名、東躲西藏,並沒有真正反清復明。但朱三太子的名號對清政府確實構成了威脅,所以朱慈煥含冤背上了莫須有的謀反罪名。【[wiki]明史[/wiki]】中說朱慈煥五歲病逝,不過是給朱慈煥硬加上了一個以朱三太子爲名蠱惑人心的罪名。 朱三太子朱慈煥前後在東平縣沙河站鎮張老莊村藏匿五年左右,在汶上縣李方遠家隱藏兩年多,與兩地文人交往頗多,並在張家、李家、何家三大戶任教,學生很多,李方遠的【[wiki]張先生傳[/wiki]】有詳記,其中寫道:論東平、汶上,凡讀書者,求他寫斗方扇頭,不止一人。可見朱慈煥一向好留墨寶。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