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進補的好時節,如今食補的方法很多,但是無論哪種菜系哪種烹飪方法,幾乎都離不開『湯』。可以說,『湯』和『食補』幾乎成了近義詞。其實,古人早就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湯。 『湯』在當今的飲食中占據著獨特的位置,無論中餐還是西餐,無論佳餚還是便飯,湯都是餐桌上的寵物,不少國家還有自己的『名湯』,例如俄國的羅宋湯,美國的咖喱牛肉湯,日本的海帶湯……我國則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有喝不同湯的習慣,諸如老鴨湯、黃豆小排湯、薺菜豆腐湯等。嗜湯、喜湯、品湯已是時尚,特別是在外面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喝上一碗滋味鮮香、營養豐富的湯,感覺真是特別的溫暖。 中西餐飲,各色湯品來爭寵湯的做法,在我國餐飲文化中,可分爲滾湯、煮湯和燉湯。滾湯就是把水煮沸後,加上蔬菜肉類等湯料,再煮滾一下,加上調料即可飲用。煮湯則是要經過兩三小時慢火煮熬,而且是先把水煮滾了才下煲湯材料,要求肉類原件入鍋,先煮2小時,再撈起肉來切成大塊,放回湯中再煮一小時。燉湯則是用燉盅隔水來燉。燉盅要上蓋,封上紗紙,這樣才能避免燉時有水蒸氣流失,還需在湯里加些姜及紅棗調味並增加營養。 西餐也有湯文化,簡單地分爲清湯和濃湯。常見的西式清湯,是利用牛骨煮成的『湯底』臨時加上配料製成,以蛋白使之產生澄清透明效果。至於濃湯,有奶油湯、菜湯、蓉湯等品種。 烹製湯品,選料搭配要合理烹飪湯品,有很多講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選料要得當,這是制好湯的關鍵。我們常見的制湯的原料,一般爲動物性原料,包括雞、鴨、豬瘦肉、豬骨、魚類等,不論哪種原料,首先要求新鮮。因爲魚或畜禽在殺死後3~5小時時,各種酶使其蛋白質、脂肪等分解爲胺基酸、脂肪酸等人體易於吸收的物質,此時不但營養最豐富,味道也最好。 烹飪湯品,還要注意炊具。採用陳年瓦罐效果最佳,它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能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得越多,做出的湯的滋味就越鮮醇。 另外,原料和水的配比、各種原料間的搭配都很重要。水既是鮮香食品的溶劑,又是食品傳熱的介質。水溫的變化、用量的多少,對湯的風味有著直接的影響。許多食物之間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營養素起到互補作用。 最後還應強調放置調味用料的順序。一是熬湯時不宜先放鹽,因鹽具有滲透作用,會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質凝固,鮮味不足。二是湯中可以適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蔥、蒜等調味品,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湯的原味。三是忌過多地放入醬油,以免湯味變酸,顏色變暗發黑。 科學喝湯,走出誤區學問多喝湯也有很多學問,掌握好科學的喝湯方法,才能達到強身補體的目的。人們喝湯有一些習慣,其實是誤區。譬如喝太燙的湯就非常不好,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雖然燙傷後人體溫表自行修復的功能,但反覆損傷又反覆極易導致上消化道黏膜惡變,經過調查顯示,喜喝燙食者食道癌高發。 飯後喝湯也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因爲最後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勢必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在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先潤滑一下,就可以減少干硬食品對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並促進消化腺分泌,起到開胃的作用。 湯泡米飯習慣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樣會使自己的消化功能減退,甚至導致胃病。湯與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中沒有被嚼爛,就與湯一道進了胃裡,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並且還被湯沖淡,吃下去的食物就很難得到良好的吸收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