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教室裏,擺放着6張按摩床,每張按摩床都圍着幾個學員,一邊練習着剛剛講到的手法技巧,還一邊激烈地討論着各自的心得與體會。這並不是某中醫藥大學的針推教室,而是中推聯合醫學研究院請來講師,為有需要的中醫師進行中醫技法培訓的課堂。 中推聯合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推』)是一所集技術培訓、醫學研究等項目於一體的醫學科研教育機構,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於挖掘、傳承安全有效的中醫非藥物療法。 當被問到如何想起要辦中醫技藝培訓時,中推聯合醫學研究院院長龐振華表示,中醫師在工作中可能會感覺自己的診療水平和手段的不足,讓他們有豐富自身技法的需求,就像基層中醫師吳承泰一樣。 不摻水分,培訓只教『乾貨』 吳承泰,是一位基層執業醫師,自己在長沙經營一間診所,附近的百姓都習慣去他那裏看病。但最近他卻遇上了困難,針對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以他原來的治療手段似乎不是那麼有效。『真正遇上解決不了的難題,我才發現自己真的需要再去學習中醫知識,但去哪裏學又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那時的他急需一個機會,再學習一些真正有效的中醫臨床治療手段。 就這樣在其他中醫師朋友的推薦下,吳承泰接觸到了中推,抱着試試看的想法,他來到北京,嘗試着上了幾次課。讓他沒想到的是,中推的老師從來不講沒用的東西,講的都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與技術,現場操作直到學會為止,這可把吳承泰高興壞了。 在這過程中,吳承泰學習到了一些針法技巧和推拿手法,回家後,將其運用於臨床當中。『我所學到的針法技巧非常有效而且很安全,現在這些技藝讓我的心臟病患者臨床療效好了不少,人們對於我的這間診所更加認可了。』現在吳承泰的診療水平高了,效果好了,自然診所的收益也得到了不小的提高。 這下子吳承泰可算是着了迷,經常自費到中推的課堂學習,因為他覺得『這裏學到的都是乾貨,我花錢來學習我所喜愛的東西,而且所學到的可以給我帶來更大的收益,我當然樂此不疲啦。』 也正因為始終堅持着『真傳實學辦培訓』的宗旨,經過8年發展,中推已初具規模。每年舉辦近600場次中醫正骨、推拿、針灸等專題培訓班,培訓學員近20000人次,並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提升,這些讓中推在中醫培訓界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不問出處,只看有無真本領 面對高漲的社會需求,如何選擇合適的講師,傳承適宜的中醫技術,成為擺在所有中醫培訓機構面前的一個難題。 但這對於中推似乎並不難以解決。『「英雄不問出處」是中推挑選人才的標準。』龐振華如是說。 中國氣象醫院康復科主任麻潤華在成為中推講師之前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學員,據龐振華回憶,那時的麻潤華,學習起來非常刻苦,每次下課之後都要圍着老師,一定要弄明白課上遺留的所有疑問。這樣的一個學員着實也讓龐振華好奇,是怎樣的原因讓他如此刻苦。 『記得2000年我來北京時,找個醫生學習太難了,我苦尋多年都難尋良師。』麻潤華回憶起初到北京時的經歷感慨萬千。這也是他為何如此重視在中推學習的機會。 多年的努力並沒有白費,2015年麻潤華參加『中推杯』全國第一屆『中華好手法』大賽,獲得大賽第一名。自此他的手法、技藝逐漸獲得眾多學員的認可,從中推的學員搖身一變,被聘請成為中推的一名講師。 『麻潤華老師一直都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這是吳承泰對麻潤華的評價。麻潤華主講心腦血管病的防治。上過他課的學員都非常滿意,或許因為自己的經歷,他對教學十分用心,下課後只要還有一個學員沒學會,他都會留下耐心地講解。『有效的治療方法,加上耐心的授課態度讓麻潤華的課程已經漸漸成為中推的「招牌課」了。』龐振華介紹道。 一條紐帶,聯繫流派與臨床 目前,中醫傳承工作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關注,也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傳承中醫優秀技藝,弘揚中醫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任務。 2016年,中推曾邀請國醫大師石學敏到京授課,向人們傳授以『醒腦開竅』針刺法為主的中風病綜合診療體系。石學敏表示,中推更像一個紐帶,將不同流派的中醫技藝與中醫臨床診療聯繫起來。 石學敏認為,這種中醫技藝培訓模式是應該提倡和鼓勵的。這種模式為具有一技之長的名醫提供一個傳承的平台,可以把一技之長都教出來,傳承下去;也讓中醫學員有名師來教,有名師來帶,學員學到的可能還不僅是一兩個名師的,而是多個名師的技法。另外,學員們跟着名師們進行理論與實踐操作,這個途徑對於做好名醫名法傳承工作,挖掘、整理各流派和地域醫學頗有好處。 龐振華表示,未來中推將繼續發揮紐帶作用,擴大中推影響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效應,將更多中醫適宜技術與中醫傳統文化帶到課堂,並通過中推學員的學習,將中醫文化與中醫非藥物療法推廣出去,讓百姓樹立健康的意識,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