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时候,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 诸如《[wiki]中国诗词大会[/wiki]》这样的文化节目,其实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替代品。看这些节目给人以我们在做语文试卷的幻觉,因为不用担心成绩,就可以陶醉其中,变成了纯粹的娱乐。 在距新文化运动开始差不多一百年后,传统文化似乎正在迎来一波复兴的浪潮,最起码是在电视屏幕上。《[wiki]中国诗词大会[/wiki]》之后,央视的《[wiki]朗读者[/wiki]》又一次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在娱乐真人秀主导荧屏的当下,这样的节目,让人感到了浓浓的文化味。 10年前央视的《[wiki]百家讲坛[/wiki]》推出时,很多人都期待会有一个文化类节目的繁荣,但是属于《[wiki]百家讲坛[/wiki]》的日子非常短暂。易中天和于丹后,节目的影响力就大大下降,最后沦为深夜平静的诉说。但是,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曾在《[wiki]百家讲坛[/wiki]》讲诗词的古代文学学者康震,也是《[wiki]诗词大会[/wiki]》的节目嘉宾,说明了两者具有某种承接性。 从《[wiki]百家讲坛[/wiki]》到《[wiki]诗词大会[/wiki]》的10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和90后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学会用表情符号来聊天。这种状况,距离古典诗词非常遥远,甚至走到了反面,谁还在网上正经说话呢,更不要说引用诗词绝句了。 《[wiki]诗词大会[/wiki]》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当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时候,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同样的道理,在都不写信的时候,《[wiki]见字如面[/wiki]》这样的读信节目,却勾起了人们对书信时代的回忆,就像木心一首诗所写的,从前慢,那是一个时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除了这种大背景外,节目的形态也很耐人寻味:在《[wiki]诗词大会[/wiki]》之前,有《[wiki]汉字听写大会[/wiki]》和《[wiki]中国成语大会[/wiki]》,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从汉字到成语,再到古诗词背诵、文学名篇朗读,这几个节目的发展线索,像极了语文试卷:字词、成语、诗词、阅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事实上,有关诗词大会的争议,比如死记硬背算什么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见得能写出好诗,看上去就像是在讨论考试一样。 武亦姝超强的背诵能力,让她在《[wiki]诗词大会[/wiki]》中脱颖而出,她已经入围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接下来,或许还有商业代言之类的。这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国学热以及此类节目的推动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父母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大军,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从纯应试的角度,只靠背诵都是考不好语文的。 在我看来,《[wiki]朗读者[/wiki]》和《[wiki]见信如面[/wiki]》是比《[wiki]诗词大会[/wiki]》更好的节目形态。即便如此,它们看上去都在提倡阅读,其实提供的也只是一种视听产品。当下,随着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视听的方式来读书,也有人专门把书总结成要点,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关键信息。但是,这些都不是阅读本身,不能让更多人爱上读书,甚至相反:这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偷懒的借口,既然可以听要点,为什么还要进行深阅读呢? 这些节目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替代品。看这些节目给人以我们在做语文试卷的幻觉,因为不用担心成绩,就可以陶醉其中,变成了纯粹的娱乐。 《百家争鸣》 新京报:最近有一种声音,说《[wiki]中国诗词大会[/wiki]》这样的节目,举办多届后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学校选拔学生参赛,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应试。也就是说文化节目回流,反而会催生很多学校培养应试选手,会制造很多孔乙己。你怎么看呢?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wiki]中国诗词大会[/wiki]》嘉宾) 首先,培养应试选手跟节目本身没关系,我们的考试制度就是在培养应试选手。其次,即便此类节目加重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即使有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不断吸收,才有创新,在少年最好的年华让他们去记忆传统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哪怕理解不是最精准的,对他们的人生仍是利大于弊。最后,这类节目恰恰就是要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教育体制的功利性,让我们看到考试之外的传统文化。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导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其实最需要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引导。 彭敏(2015年《[wiki]中国成语大会[/wiki]》总冠军;2017《[wiki]中国诗词大会[/wiki]》第二季亚军) 不知为何国人对于应试选手总是怀着忐忑和猜疑。漫长的科举时代,为了一登龙门,才子文人都是应试选手,中国文化照样繁荣昌盛。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是应试体制催生出来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有当学习衍生出的利益足够丰盛,才能吸引一代代人皓首穷经,乐此不疲。纯靠情怀,是留不住人的。应试选手和体育竞技行业的职业运动员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专业精深的程度远非业余选手可比。我们能接受职业运动员,为何不能接受文化行业的应试选手? 韩皓月(资深文化评论人) 文化节目作为综艺多样化的一种新内容与新形式,是值得鼓励和欣赏的。但对它们的文化功能,不必看得太重。它们的影响不会真正波及教育层面,热度会一阵风,很快过去。假若真能催生很多学校重视诗词教育,反倒是好事,适当提升一下学生们的诗词素养,利多弊少。怕就怕一阵风节目一阵风,学校也是一阵风。 刘志权(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 很有可能。一是应试教育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二是知识容易短期传授而人生态度只能靠长期熏陶,但这是一个功利化的社会。提倡这个还是好的,否则用什么去替代呢?效率低可以想见,慢慢来吧。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