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图片故事】入伏首日 三伏贴火热登场

国学新闻| 中医中药

2017-7-13 00:00|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244| 評論: 0|原作者: 黄蓓 陈计智 赵丹|來自: 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 实习记者 赵丹摄影报道) >>>>链接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江苏省南京市胸科医院 王烨林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三伏天』概念,古人赋予了很多生动的内涵。 入伏的天文学背景 天道速,地道迟 在传统文化中, ...
声明 / 聲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实习记者 赵丹摄影报道)

>>>>链接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江苏省南京市胸科医院 王烨林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三伏天』概念,古人赋予了很多生动的内涵。

入伏的天文学背景 天道速,地道迟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具有运动变化、此消彼涨的属性,对于一年来说,阳气之盛极在午月夏至这一天,夏至也是具有天文学意义的,此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地球的北回归线,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这一天日照时间最长,日晷上正午12点时指针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这是『天道速』,那么为什么此时不是最热呢,因为地球表面有一个吸收、转化热能的过程,故接下来的未月阳热才表现出最盛大的一面。对于一天来说,阴阳的变换亦是如此:一天之中12点(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而地面气温却是下午2点(未时)最高,道理是一样的,这便是『地道迟』。

入伏的传统历法背景 以庚日算伏天始

以上可以看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有一个过渡、转化的阶段,以庚日计入伏天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

『伏』有避匿之意,除此之外,『伏日』当与『伏腊祭』有关,反正就是与农耕社会的祭祀有关,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对于伏天的理解有五行的理念渗透其中,而金是五行之一,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在天干地支的系统中,庚属于五行中的金,而且是阳金,在干支文化中,阳化气、阴成形,庚金算是入秋后五行金气开始流行的先头部队。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总称『三伏』。末伏开始的庚日一定是要在立秋后的,所以有时中伏与末伏会间隔20天,比如今年的末伏开始时间就是立秋后的8月11日的庚午日,距离中伏7月22日庚戌日,即间隔了20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这里面其实有两套历法系统。

简单地说,以24节气为划分的历法是太阳历,即根据太阳的运动划分时间制定耕种规律;而传统历法中还有一种叫作干支纪历,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组合而成的60日循环(奇数天干与奇数地支相配,偶数天干与偶数地支相配),年月日都是如此,而干支纪历是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算系统,这其中数中有象、象中有理,古人设定伏天系统在立秋后开始末伏这个节骨点上坚决不妥协,而不是两种历法各行其是、互不干扰,这体现了一个理念,即『交接』的思想,这便是过渡与转化,因为立秋算是秋天的起点,末伏开始于立秋后,就像跑接力赛,这最后一棒必须交到等待着的队员手上,才算任务完成——立秋接棒开跑,而末伏还会热一段时间,但是热势已去,仍然是『地道迟』的原理,或者理解为惯性。这思想体现到对于『夏至三庚数头伏』设定中,一方面是对于气候的观察与生活的实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在制定历法祭祀、规划生活方面,传统文化对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入伏的内涵,是双方面的,是承前夏火而启后秋金的过渡交接阶段,而『庚』金所设定的作用,其实是一种超前的趋势。变化在时间轴中所呈现出不同的『现象』,但是看到现象之时其实只是一种结果的呈现,万事万物运动的转化其实已经在变化产生前无声地酝酿,直到达到某个时间节点才呈现出一种现象来。

综上所述,可以推想,古人对于『三伏天』的设定即是理解了这样的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实际上是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而治未病的前提是『料敌在先』治于『未乱』。因此冬病夏治的三伏贴是治未病固然没错,但是这样的说法还很粗糙,为什么冬天的病可以夏天治呢?不仅仅是将陈年寒气趁夏天热把它们逼出去。当我们理解了三伏天的着眼点是金,是过渡与转化的科学规律,是夏季到冬季之间秋气的提前干预,是将人放置到天地自然中去考量的天人相应观,我们就能够理解很多理论与方法,乃至于完善与改进三伏贴的体系,甚至于创造出更多的治未病方法。

(责任编辑:朱蕗鋆)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