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項調查顯示,只有不足一成的人還自認爲讀書很多。更多的人不僅讀書不多,而且恐怕也已經不拿讀書多當作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來看待了。 讀書很多的人,叫做飽學之士,在漢語中曾經有不少美好的形容,比如博學之儒、學富五車、腹笥豐贍等等,這樣的詞彙,如今日見稀少。稀少的原因不但是飽學之士已經成爲稀有物種,而且詞彙本身是否還受社會鍾愛也值得懷疑。當VIP、身價、富豪、什麼什麼級、點擊率成爲社會的評價標準和追捧目標時,誰還會在乎『飽讀』呢? 『飽讀』需要社會的支撐。過去的那些個年代,文盲雖然占很大的比例,但崇尚讀書是社會風氣,一個人或許目不識丁,卻能對讀書心存一份溫情與敬意。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不僅僅是他的詩通俗易懂,更在於那是個崇尚詩歌的時代。今天是個文盲與飽學之士同樣稀少的時代,人人都能閱讀,卻不以『飽讀』爲榮,究竟是什麼原因?其實,只要你比較一下,在機場候機樓里的大眾座椅中埋首閱讀受人尊敬,還是昂首挺胸走進貴賓休息室靠在沙發上喝杯免費飲料更受注目?是擠在地鐵車廂里捧一本書有意義,還是開輛寶馬更具吸引力?便可看出個大概。 『飽讀』是做學問的基石。讀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你能知道這是遍閱隋唐史料、反覆考證的結果;讀黃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發現這是仔細翻閱【明實錄】後的一份厚重心得;日本漢學家溝口雄三立誓通讀三遍【二十四史】,雖然只及一半,卻已是成就斐然;通讀『前四史』是從前文人的基本,沒有這樣的根基就別做什麼學問。可是現實中,我們的教學和著述都不需要『飽讀』,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每年出書的數字才是標準,而這些的背後與『飽讀』又多半無關,涉嫌抄襲還是一大景觀,連許多大學教授都未必讀過『前四史』。 閱讀還要經得起誘惑,是苦讀經典名著有意思,還是每天晚上對著電視機傻看電視連續劇更帶勁?是一字一句地細讀清史著作有價值,還是欣賞明星表演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更有樂趣?而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別,盯著螢屏絕對培養不出飽學之士的。 『飽讀』講究潛心,然而,年年月月需要面對的職稱、級別、住房、收入都不允許你潛心,不隨波逐流就意味著清苦,在這樣的環境中,『飽讀』還有多少吸引力?飽學之士多半成不了富豪,『飽讀』追求的是境界,這只是對個人而言,但對社會來講,應該提倡閱讀,鼓勵閱讀。爲了讓大家多讀,就需要創造閱讀的條件,至少不能讓教師、研究者因『飽讀』而貧而苦,保持中等生活水平是必要的基礎。他們只有『飽讀』才有後勁,只有『飽讀』才能培育人才、創造更高深的成就。 無論採取什麼樣的閱讀方式,閱讀內容是第一位的,但如今的網絡在線閱讀和手機閱讀的內容最多的是信息和娛樂。十多年前乘飛機,聊天和打牌的比較多,如今進了一大步,讀報紙和時尚雜誌的比較普遍,但在很多國家,飛機上、地鐵里、休息室中,讀書的更多一些。讀信息、看娛樂與讀書的結果根本不同,對人的精神培育完全不一樣,如何提升國民的閱讀層次,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歷朝歷代的飽學之士,曾經是我們文化的一種寶貴財富,『飽讀』也曾經是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今天,閱讀的內容儘管可以改變,閱讀的方式也不妨更新,但『飽讀』仍然不能被遺棄。事實上,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裡,閱讀的多寡依然是多數人對生活質量的評判標準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有一年,我在廈門鼓浪嶼遊覽,遊客們都在海邊嬉戲和餐館享受美味,但就在一棟小房子前面的花園裡,卻坐著兩位異國的男孩,十七八歲的模樣,一人捧著一本書,沐浴著海風,靜靜閱讀,那情景令我至今難以忘懷。(陳原)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