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祝勇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定價78元 『謫仙』顧名思義就是被貶謫的仙人,如今提及一般專指唐時李白,但如果一定要在整個中華文化史和藝術史中找出能與其比肩者,唯有宋代蘇軾可與其爭鋒。 李白和蘇軾更像是『謫仙』的兩面:李白從一開始就讓人感覺到一種別樣的風采,也一直以『謫仙』自命,仿佛一位並未抹除上界記憶的下凡仙人;而蘇軾則要複雜得多,他更像是抹除上界記憶之後來到了世間,他的『仙根』雖然從未喪失,卻經歷了一番苦難和磨礪,逐漸煥發了『謫仙』的風采。 正基於此,祝勇的歷史散文新作【在故宮尋找蘇東坡】,在時下介紹蘇軾的作品中顯得更為難得——這本書從十個側面,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交友、文人集團、家庭、為政、嶺南,書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生命經歷。表面上雖依託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蘇軾作品,但由書、畫及人,內核卻是一本把蘇東坡精神世界和藝術史聯繫起來的個人傳記。 『謫仙』也是需要證明自己的,按照我們的文化印象,『捻斷數根須』的苦吟雖然勵志,但卻與『謫仙』相距甚遠,『謫仙』必須是天才的,是耀眼的,是舉重若輕的,蘇軾確實做到了。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二十一歲,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入京應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讓歐陽修眼前一亮,也讓他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中也記錄了歐陽修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老夫,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喜愛蘇軾的人也許會感慨,如果順着這個劇情發展下去該多好,蘇軾一試成名,榮耀和富貴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但『謫仙』的氣質不但在『謫』更在『仙』,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真性情註定無法在政治漩渦中倖存,就像蘇軾後來對好友晁端彥說:『我性不忍事,心裡有話,如食中有蠅,非吐不可。』蘇軾不但一生被小人妒忌嫉恨,更因為這種『非吐不可』的性格讓其既不容於主持新政的王安石,又不容於倡導恢復的司馬光。 『謫仙』的『謫』字也許是其一生的無奈寫照吧。有人用『八三四一』來總結蘇軾一生:『八』是他曾任八州知州,『三』是他前後擔任過吏部、兵部和禮部的尚書,『四』是指他『四處貶謫』,先後被貶到黃州、汝州、惠州、儋州,『一』是說他擔任過一任皇帝的文字秘書,為皇帝起草詔書八百多道。而這一波三折的人生歷程,也最終將蘇軾的『謫仙』品格完全磨礪了出來。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中記錄了一個有名的歷史片段——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下獄,與長子蘇邁約定,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是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其間,蘇邁盤纏用盡,外出籌錢,托朋友代為送飯,情急下卻忘記告知約定的秘密,不知情的友人恰好送去了一條熏魚。乍見食盒裡的熏魚,蘇軾臉色驟然一變,給自己最牽掛的弟弟寫下兩首訣別詩,交由一名好心獄卒後,他坐回陰暗牢房的角落裡,一動不動,在『長夜裡,破繭為蝶。』 如果說『烏台詩案』中的這個插曲是蘇軾『謫仙』本質的某種『頓悟』的話,那麼貶謫黃州後,則是一個真正的『漸悟』過程。在黃州為了家裡的一日三餐辛勤躬耕的他,在目睹了官場的種種黑暗和人性的種種惡毒,在經歷了往日的種種榮耀和今日的種種挫折,這個時候,『謫仙』的才華和風範終於爆發於他的作品中了。 在黃州,蘇軾寫下了【寒食帖】,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後赤壁賦】,也是在黃州,蘇軾把自己開墾的荒地取名東坡,從此人間的蘇軾漸行漸遠,『謫仙』東坡正式開始了凡間的生活。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事又如何,宦海沉浮又如何,一生坎坷又如何,眼前過往的人生註定不會包括那些,而是少時眉山的嚴父慈母,是青年汴京的名動天下,是烏台詩案的黑獄悟道,是黃州貶謫的破繭成蝶,是杭州百姓的熱淚相送,是天下才俊的唱和相酬,更是愛子繞膝後的轉眼成年,還有紅顏知己的至情相伴和小窗梳妝…… 這個世上還有一種人生叫『謫仙』。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