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非遺保護在言在行—選編自【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馮驥才演講集】序言 ...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7-11-7 10:51| 發布者: admin| 查看: 1876| 評論: 0|原作者: 馮驥才|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馮驥才演講集(2001—2016)】馮驥才著 大象出版社 自二十世紀末,我心甘情願放下寫小說的筆,投身於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中,演講就成了我重要的思想與行為的方式。從最初發動『中國民間文化 ...

【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馮驥才演講集(2001—2016)】馮驥才著 大象出版社

自二十世紀末,我心甘情願放下寫小說的筆,投身於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中,演講就成了我重要的思想與行為的方式。從最初發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開始,從啟動到推動,從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古村落,從學界到社會,從對文化現實與困境不斷深化的認知到每一項重大遺產的普查,全來自思考,以及對這些思考的傳播。

我的傳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我原有的作家的筆,不停地寫下各種文化批評與文化思辨;一種則是站在講台上演講。演講本來不是純作家最喜歡的方式,作家喜歡躲在『台後』,用筆發言。手中的筆總比嘴巴深刻。因為文字是經過推敲的,語言難免缺乏縝密與嚴謹。但演講可以現身說法、聲情並茂、直接表達並與現場交流,它更適合我要做的事情。我說過我要做『行動的知識分子』。我所做的事情——文化遺產的搶救,不僅需要我說我講,需要呼籲乃至呼喊,更需要我用行動告訴人們我們應該做什麼和怎樣做。這樣,我的演講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與田野工作緊密相關的理論性的思考,而且近20年來,它像一條線一直貫穿着我為之奮鬥的事業,我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所做的演講何止一二百場。面對的人既有學界,也有社會各界乃至市民村民。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文化搶救更需要喚起民眾。為此,我的演講包含着我每一步思想的足跡。由於我所做的事,是與同道者共同所為,故而在這些『言論』中,自然可見我們一代文化界的知識分子為民族的文化命運而戰的思想歷程。在這近20年的演講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01—2006年(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性普查的啟動階段);2007—2011年(民間文化遺產的記錄與保護階段);2012—2016年(『非遺後』和古村落搶救性全面普查開始的階段)。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的一個宗旨就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就表現在文化的多樣性上。每一位傳承人,在我們做文化工作的人心裡都同等重要。我在演講中說過:

第一,政府撥給傳承人的補貼,不是生活補貼費,主要是用於弘揚民族文化。實際每年國家拿出非常多的錢,來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把文化遺產視作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國家在這方面很明確,關鍵是發到地方以後,怎麼監督,怎麼執行。這個需要認真對待。國家的想法必須貫徹到底。

第二,熱愛我們自己的文化非常重要。有了國家的幫助固然好,因為國家是為了民族文化的發展,為了全民素質的提高,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這是從國家戰略出發的考慮。可是只有我們每個人真正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藝術,才能真心投入到這個偉大的事業中去。

第三,要熱愛,更要認識和記錄自己的文化和藝術。現在民協做了很多的檔案,比如年畫檔案、剪紙檔案、唐卡檔案等。他們做檔案都有科學的、標準化的一套方法,比如口述史調查、文字記錄、音像記錄、文獻整理等。這項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傳統技藝非常嚴格和全面細緻地記錄下來,留存於歷史之中。

因此,思想與行動不會終止。為保護文化遺產而工作,一靠思想的力量,一靠奮力而為。演講是讓知識界先覺的思考轉變為社會共識必不可少的方式。這種方式發生了效力,我的話沒有白說。就像在空谷里呼喊,漸漸聽到來自社會的回聲。為此,我特別珍視這近20年來的演講。

(作者:馮驥才)

(本文選編自【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馮驥才演講集 (2001—2016)】序言)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