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金台隨感·讀書是一種『遇見』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7-11-8 10:59| 發布者: 趙暢| 查看: 1958| 評論: 0

摘要: 我以為,讀書其實是一種『遇見』。打開書本的剎那,就開啟了一扇去往不同時空的大門,碰見各種各樣的人,聽說形形色色的事,接觸不同年代留下來的思想菁華。 如果說,『遇見』是讀書與生俱來的產物,那麼,選擇怎樣 ...

我以為,讀書其實是一種『遇見』。打開書本的剎那,就開啟了一扇去往不同時空的大門,碰見各種各樣的人,聽說形形色色的事,接觸不同年代留下來的思想菁華。

如果說,『遇見』是讀書與生俱來的產物,那麼,選擇怎樣的『遇見』,讀書人理應有屬於自己的主動權。蘇東坡說得好:『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那麼,什麼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選擇那些契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功課長進的書籍外,關鍵一定要按優中選優、精中選精的原則,去選讀那些經受過時間和一代又一代讀者淘洗的經典。須知,讀一本經典抵得上讀幾十本、上百本普通之書。而對於那些平庸的書籍,我們還是少讀或者不讀為妙。那樣的『遇見』,只是重複,只會無端損耗你去選擇讀一本經典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讀書當然也是『遇見』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讀書面越廣越好。讀報看到一個材料:在當年的西南聯大,許多教授在讀書方面都是學貫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吳宓、陳岱孫、金岳霖、賀麟等能用中國話語、中國文化嫻熟詮釋西學;馮至講【浮士德】時,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浮士德】『一個越來越高尚越純潔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題。一些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學識。物理學教授王竹溪編寫【新部首大字典】,在語言學界頗有影響;化學系教授黃子卿工於書法,熱愛舊體詩,時常與文學教授游國恩探討詩歌;年輕的數學家華羅庚則對散曲充滿熱愛……

讀書的『遇見』,又並非不動腦筋地匆匆而過,而是一種主觀能動的行為。換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善於從無疑處讀出有疑。誠如孟子所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據說,梁啓超先生對於所讀之書是不願輕易相信的。他作【王荊公】,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僅反覆研讀王臨川全集,還參閱宋人文集筆記凡數十種。所以,當與【宋史】互相參證時,他始發現其中的一些以訛傳訛抑或故意詆毀、污衊的謬誤,然後,他『一一詳辯之』,以還原歷史真相。這種實事求是的『遇見』方式,不僅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自己的治學態度負責。

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則是一種以『遇見』疊加『遇見』而解疑釋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書本的平面『遇見』,而到現實的自然與社會中去作立體的『遇見』,其效果或許會更精彩,更生動。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就對讀書與旅行之間的關係有着獨到的理解。他說:『我是搞歷史地理的,旅行有時會帶來契機,長期解不開的謎解開了。我曾和鳳凰衛視拍過「告別三峽」的紀錄片,就看到當地一個鹽場,滷水直接從山裡流出來,這種滷水看着普通,其實鹹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鍋里煮就成了鹽。這裡的鹽場一直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在用,後來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遷到這裡煮鹵產鹽,巴人為什麼一度很強勢,地盤能擴展那麼大?他們控制着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劍雄教授在讀書中無法解開的疑竇,想不到因為一次拍紀錄片的『遇見』,終於茅塞頓開。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現實自然與社會中的立體『遇見』,無疑是對書本知識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補充和佐證。

想起楊絳先生說過:『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請高明,和他對質。』這無疑是對『讀書是一種遇見』最生動的詮釋。而一個會『串門』、常『遇見』的讀書人,更讓『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可能,水到渠成。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