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 十九大對黨章進行了修訂,大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道寫入黨章,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個嶄新高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和發展。 早在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同志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十八大所做的報告中指出了『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不能離開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同中華文化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中進一步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內蒙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在『求是』雜誌社的綜合性政治理論半月刊【紅旗文稿】上,有一篇刊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並列提出的重大價值』。 文章指出,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政黨對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是建立在理論、運動和制度『三者統一』基礎上的,儘管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了由一般規律到特殊規律認識的深化,實現了由 『三者統一』到『三個自信』的拓展,但總體上講,以往的認識還是局限於『三者統一』的大框架內的。 由於我們以往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主要在道路、理論、制度的框架內進行,因而在對接社會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上顯得不足,進而對相關領域的許多深層次問題至今缺乏有說服力的解答。 比如,馬克思主義作爲一種西方產生的科學思想,爲什麼能夠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東方大國生根開花結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這當然是有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社會背景和深厚文化土壤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應當具有一定的內在契合性。 【紅旗文稿】的這篇文章進而明確指出,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之間的這種內在契合性,以往我們對此的研究是不夠的,處於『兩張皮』的隔層狀態,還有待突破。 事實上,就中國社會而言,一旦打開這樣的思考空間,必將會迎來這方面研究的根本性突破,也必將更爲有力地回擊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去馬克思主義化』等等錯誤思潮,有力地提升中國話語構建和走向世界的底氣和能力。 而『四個自信』並列提出突破了這一邏輯框架,這是新時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重大突破,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內涵具有原創性的重大突破。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一併提出『四個自信』,爲我們深入破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因,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打開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圖爲上海洋山港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