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從『沉睡地下』到『躍動雲端』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7-11-17 09:41| 發布者: 光明日報| 查看: 2401| 評論: 0

摘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文字博物館外景 甲骨刻辭照片 2016年10月28日,一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公告引起眾多讀者的注意:對破譯未釋讀甲骨文並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文字博物館外景

甲骨刻辭照片

2016年10月28日,一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公告引起眾多讀者的注意:對破譯未釋讀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海內外學術界反響熱烈。這則【關於徵集評選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的獎勵公告】,由甲骨文釋讀工作課題責任單位——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出,公告提出『鼓勵甲骨文研究者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與傳統研究手段相結合,形成原創性研究成果』。

這是學界的自覺之舉,更是對中央所提要求的積極回應。『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殷切囑託,『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

2016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將『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列入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啟動至今,10項子課題進展順利、成果明顯,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冷門「絕學」迎來春天』

19世紀末,在安陽殷墟地下沉睡了3000餘年的甲骨文字重見天日,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前推約千年。為解讀中華基因,幾代學者傾其一生,著述不輟,探索甲骨文的腳步從未停滯。然而,後繼乏人是甲骨文與甲骨學研究長期面臨的困境與難題。

識別與釋讀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問題。在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中,大部分未獲識別。在大數據、雲計算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這些現代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研究工作,是各界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2016年7月4日,甲骨文釋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內一批知名專家就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釋讀甲骨文進行了詳細研討論證。

2016年10月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正式實施,包括10項子課題。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擔任首席專家及總課題負責人。深耕甲骨學研究領域60餘年,80多歲的李學勤感到『冷門「絕學」的春天來了』。他認為,在甲骨文研究中引入新的技術手段,將使很多難題得到解決,但多學科的交叉意味着『單兵作戰』的研究方式已不適用,需要各領域專家緊密配合。

『大兵團』的協同作戰隨即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安陽師範學院、中國文字博物館等研究機構、院校的專家學者,綜合運用歷史、考古、文學、藝術、計算機等多學科手段,穿越時空與先人對話,在他們的不懈追問下,眾多疑問將漸次得到解答。

『我們的課題成果要體現國家水準』

課題組專家們深感責任重大。他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擔當起這項任務,在甲骨文釋讀研究上實現新突破,『課題成果要體現國家水準』。

甲骨文字考釋,甲骨原片無疑是最珍貴的研究材料。已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中,仍有不少『待字閨中』。清華大學教授趙平安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所承擔的課題,就是把一些束之庫房的甲骨瑰寶儘快整理出來,以利於甲骨文字考釋研究的深入展開。

趙平安主持的『清華大學藏甲骨的整理與研究』子課題,就是要對清華大學所藏的1754片甲骨做全面整理,對甲骨卜辭等進行多角度研究,並利用大數據、雲平台建起甲骨文資料庫。

早在20年前,趙平安提出利用不斷出土的春秋、戰國、秦漢文獻釋讀甲骨文,實現了新的突破。對於大數據、雲計算的輔助作用,他感受明顯:『可以把資料庫做得更完善、更充分,對甲骨文綴合、釋讀等研究都會有較大幫助。』目前,趙平安領銜的課題組已完成清華甲骨的照片拍攝,釋文、分類、編號的初步工作也已完成。

天津博物館珍藏的1800片甲骨,為甲骨文發現史上早期的傳世珍品,片大字多,內容豐富,約有500多片未經著錄。宋鎮豪把自己的課題鎖定為『天津博物館館藏甲骨文的整理與研究』,通過搶救性保護整理與研究,將完成【天津博物館藏殷墟甲骨集】,為學界提供當今最新的甲骨學研究成果。

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共有多少個單字?可釋讀的有多少個?由於考釋方式不同,學界對此一直未達成共識。復旦大學教授劉釗、安陽師範學院教授韓江蘇的課題將對此解疑釋惑。

劉釗領銜的課題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國文字博物館聯合開展,主要把近幾十年來甲骨文字編、考釋等研究成果整理匯集起來,對比研究,最後形成【甲骨文已識字、有爭論字和未識字綜理表】。

韓江蘇承擔了『甲骨文已釋字與未釋字整理、分析與研究』子課題,她和團隊成員將以地毯搜索方式,對殷墟15萬片甲骨中已經著錄發表的部分進行全面整理,不僅要確定甲骨文單字總數、已釋字與未釋字個體總數,而且要對已釋字與未釋字進行系統整理、分析與研究,為學者考釋殷墟甲骨文字提供科學依據,為互聯網上查找甲骨文字及其文獻典籍奠定基礎。

復原3000多年前的環境地貌,利用考古學類型學手段,整理當時人們的日常用品、生活方式、事物特徵,形成圖像數據庫……這是在『田野考古資料與甲骨文字釋讀』課題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唐際根與團隊的工作日常。唐際根相信,這不僅有助於今後甲骨文字的釋讀,而且有利於對以往解讀過的甲骨文字進行正確評估。

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院長郭旭東的課題為『殷商社會文化形態與甲骨文研究』。同校教授劉永革承擔了『甲骨文大數據云平台技術研究』子課題。他帶領團隊建設的甲骨文數字化平台,已錄入7萬多條甲骨片資料。下一步,他們希望藉助計算機的大數據運算進行智能化研究,為甲骨文考釋提供新的輔助方法。

『為文化傳承燃燒激情、傾注心力』

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冷門『絕學』,從未得到今天這樣多的關注。學界倍感振奮:這體現了黨和人民對幾代堅守在清冷甲骨學苑的學者們追求精神的肯定,極大提升和鼓舞了學者的信心,也必將助推現代科技手段深入甲骨學研究領域,從而使甲骨文釋讀工作有所發現和推進。因此,項目一經實施,每一個課題團隊都迸發出巨大的熱情和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甲骨文研究對於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說出了幾代甲骨學者的心聲,也是對甲骨學者不改初心和奉獻堅守的最大肯定與鼓勵。』用大半輩子的時光呵護微弱的『絕學』之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宇信已78歲高齡,這次,他又義無反顧地擔起了子課題『【甲骨文合集】再整理與修訂研究』。這支平均年齡68歲的6人團隊,為找尋一張滿意的甲骨圖片,要使用老花鏡、放大鏡翻閱無數工具書。工作瑣碎、耗時,但大家一絲不苟、兢兢業業,誓將【甲骨文合集】打造成世紀精品,向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獻禮。

甲骨文資料數據庫建設是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甲骨文字考釋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黃天樹與河南大學教授王蘊智勇肩重擔。『我們要對目前公布的全部甲骨照片進行搜集整理,為每一幅甲骨照片製作圖檔,從而建立一個收錄甲骨數量最全的電子版「甲骨文全集」。』黃天樹說,該數據庫分為甲骨文照片圖檔數據庫和甲骨文摹本圖檔數據庫,現已完成8萬片摹本初稿,掃描入庫彩色照片6000餘幅。為早出成果,課題組成員放棄了所有假期,一頭扎在厚厚的圖書和資料之中,夜以繼日地為甲骨文圖像數據庫而忙碌,期待『3000多年前古老的甲骨文明與現代科技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

摹釋材料、潛心鑽研,河南大學教授陳年福幾已成『痴』,曾經數日沒走出樓院一步。他所在的王蘊智課題組,將建立甲骨文全文數據庫,收錄海內外32種重要的甲骨著錄與綴合材料,錄入計算機系統近8萬片甲骨原片,共有15.73萬餘條刻辭,原文與釋文達340萬字。

冷門不冷,代有傳承。現代科技為保護文物、研究甲骨文開拓了新的空間,創造了新的可能。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曾經微弱的『絕學』之火定能燃成燎原之勢,甲骨文也將為中華民族尋根溯源、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提供更大的動力與支撐。

(本報記者 曲一琳 本報通訊員 李劍波)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