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 ▼ “中医药发展存在许多误区,以至于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有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研究,但本人认为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执行层面,而没有指出问题的根本。本文的目的就是更进一步挖掘把中医引人误区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作者丨袁斌华 中医药发展已经走过了近几十年的历程,“发展”了几十年,成就了几十年,可是中医越来越不像中医了,中医没有特色了,原因何在?误区何在?一直以来有课题、有学者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文章,有的归咎于:走入了追求“中药西用,客观量化,统一规范,实验分析”(注1)误区;有的归咎为: 1、认为中药就代表中医; 2、中医学就是治疗医学; 3、误以为只有借助化验才能科学诊断; 4、误以为只有西医诊断和疗效标准衡量中医才是正确的; 5、误以为中医现代化就是搞清中药的‘有效成分’; 6、误以为中药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7、误以为中药系列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 8、误以为中药就是植物药、天然药。(注2) 本人以为这些所谓的误区都只是执行层面的误区。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决策就有什么样的执行。执行是决策的结果和落地;决策是执行的根本和动因。因此光认识到执行层面的误区而没认识到决策层面的误区是无法真正走出误区的。因为执行者即使明白是决策进入了误区,他也无力或不敢去纠正、去矫正。 要想真正走出误区,我们首先要找出之所以走进误区的根本动因,消除错误决策的机制以纠正之,才会有可能对执行层面的误区进行全面地拨乱反正,回归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决策、推广、投资的自身规律和正确轨道上来,这也正所谓“治病求本”! 1 主管机构长期缺乏中医人员的主导 ▼ 我国长期以来对专业部门的管理也过分政治化或者万金油化。说你行你就行。让一个外行去当一个部门的统领,这样的领导不可能对行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引领和推动。除非这个行业本身很庞大,各路神仙各路专家能通天,影响力巨大,以至于外行领导不敢过多表态,不敢独断专行。中医一直以来弱势,就自然免不了忍气吞声。即便是管理层有所谓的专业人员,比如中药专业的人才,但今日的中药专业人员远非李时珍时期的中药人员。 那时的中医和中药大多不分家。中医专家本身就是药物专家,药物专家本事也是很著名的临床专家,实际上中医传统上就医药不分家。如李时珍、葛洪、孙思邈等药物专家同样是药物学家。现在的中药专业独立成科,完全是效仿西医的做法而来的,就是西药专业的翻版,只是中药学学的知识更多一点植物化学植物学方面内容而已,完全把中药当植物药来对待,来研究,对传统的炮制工艺,对中医的本质甚至还不如西医,他们的思维和理念完全和西药药学专业没有两样,玩的是仪器,讲的是指标,看的是分子、成分、结构。这样的干部主体组成的各级管理层,可能熟悉中医的规律,尊重中医的规律,按中医的规律来办事吗?我们的核心主观部门尚如此,更遑论发改、财政、科技、投资等其它部门对中医规律的掌握了。 2 决策智囊机构的行政化、附庸化 ▼ 我们会说领导不懂不要紧,只要有专业化的智囊机构就可以。事实上,我们的各级学术智囊机构或大学及其领导,一方面行政化附庸化严重,一方面照样存在严重的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即便有几个中医人员,大多也是学院派、实验派,而没有真正的民间中医的代表,这样的决策当然不可能完整地代表中医。其实中医的本质和不死之圭臬就是临床疗效,临床的疗效和特色却蕴藏于民间,民间力量却无发声的机会,只剩下学院派、实验派的附庸风雅,追求国际标准,以获得国际认可为时尚,为荣耀,越来越把中医的本质抛在脑后,这样的智囊机构附和出来的决策,中医能不越来越走样吗? 3 官本位机制下的赢者通吃 ▼ 打着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旗号,高堂庙宇的公立研究机构、大学统揽了所有的科研项目,拿走了所有的科研经费,带走了所有的学术头衔(教授、院士、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各级名中医等),民间中医完全被边缘化。 民间的特色、经验、疗效却无人来总结,无人来研究,无人来推广,无人来投资,无人来支持,任其在不断的不公平的环境中渐渐消亡。所有的政策、所有的资金、所有的制造不公平竞争的名头都被公立机构一扫而空,去做那些为了验证而验证,为了论文而论文,为了发表而发表,为了国际而国际,为了标准而标准的事情,热衷于去做“高大上”的实验,买“高大上”的仪器,其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资金和时间;却完全忘了究竟哪些东西可以去标准,哪些东西不可以标准;哪些东西本身就是个性化的经验没必要去寻找科学的理论支持,只需要记住就行。 制定的政策从医院、诊所、中医馆等的取名就处处制造不公平,公家的就可以把医院名称改得越来越高大上,恨不得全改成大学附属医院。动辄冠以名中医馆,而民营医院,明明是国家毕业的博士,其名称都不能用博士挂名,什么有广告之嫌。其实名中医馆、国医大师、名中医等才是不公平的广告。 4 东施效颦式的中医院办院模式 ▼ 为了所谓的发展中医,在硬件上努力与西医院靠近,买各种理化诊断仪器,看着化验单开中药。把中医也按西医院一样去分肝病科、消化科、神经科、呼吸科等等,跟着西医院亦步亦趋,可是人家著名的梅奥诊所(医院)却大综合啊。硬生生把一个本来一个医生可以解决的问题误导患者以为肚子痛挂内科,月经不调挂妇科,乳腺结节挂乳腺专科,皮肤有点痒又去挂外科或皮肤科,事实上这些个症状可能完全可以统一到中医一个证上来治疗,一个医生一个处方就全解决问题。 中医院开化验单,做体检,各种检查也名目繁多,好不热闹,中医也开西药,带来了大量的患者,收入也上来了,似乎就是“中医院”成功了。但试问?患者是冲你的中医治疗效果而来的呢还是冲着你的各种西医检查方便而来,去其它西医院可能排队更长,就将就着来中医院做检查,开西药,开中药变成辅助或顺带之活。这样的中医院到底是在发展中医还是发展西医呢?很明白,患者冲什么而来,就是发展了什么?不要以为这个地方挂的牌子是“**中医院”。 5 改革建议 ▼ 1、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充实真正的有临床经历的中医专业人员,包括起用熟悉民间中医的干部。 2、政府的各个决策部门只要涉及到中医药的项目一定要有懂中医药的人才或者听取专家咨询时,邀请的专家中应该有民间中医,或者规定一定的投入比例专门用于扶持民间中医药疗法。 3、对评定职称、奖励等的标准实施改革。要么除医师资格外不再对任何医生分三六九等的职称区别;要么把民间中医药人员的条件单列,制定一套适合民间中医特点的职称评定体系,而不是按学院派一样的条件来评定。因为按课题和实验论文等的标准,民间中医当然无法评上;按教科书的标准化试题再参入一些西医知识的题目去考民间中医当然无法达标。 4、大力发展民间中医,强调中医的综合处置而不是硬性割裂为只能做针灸,不能开药,只能开药,不能做穴位注射等种种限制,取消对中医诊所还分什么妇科、儿科、内科等不符合中医传统习惯的规定。 5、中医民间医生应该有自己的行业组织或学术经验交流组织,来引领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挖掘与传承民间中医药的特色和经验。而且这个组织在未来的中医药立法中,中医药发展决策中应有充分平等的发言机会。 总之,只有这样从比较上位,比较根本的层面来进行改革,才有可能将中医药发展引向正确的轨道,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仲瑛教授,“中药现代化与安徽中药产业经济发展论坛”上的书面演讲。 (2)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研究组,走出中医药发展的误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年第15卷19期 《作者简介》 袁斌华,中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特聘专家,国家食品药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原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监管处处长。参与过国家食药总局多次法规修改,多次发表关于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的管理理论文章,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关于中医药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等相关文章。目前自主创业。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需授权。 · END · 编辑|木槿 视觉|三七 -转载原创联系- 首席小秘书 微信|zytc_zs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