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中國中醫 國中醫藥規財發〔2017〕3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衛生計生委、中醫藥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局直屬(管)各單位、局機關各部門: 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是將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健康養老、中醫藥文化、健康旅遊等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實現個性化、便捷化、共享化、精準化、智能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對推進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爲貫徹落實【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發〔2016〕15號)、【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32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47號),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圍繞健康中國建設,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以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融合的廣度和深度,著力創新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爲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健康爲本,便民惠民。以滿足群眾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爲根本,著力發揮網際網路融合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技術優勢和應用優勢。整合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擴展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中醫藥健康服務。 融合發展,拓展服務。樹立網際網路思維,促進理念融合與技術融合相統一,聚焦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全面融合,積極發揮中醫藥專家作用,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平台綜合優勢,拓展服務範圍,開發和豐富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內容,開放服務資源。 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發揮政府在制定規劃、出台政策、引導投入、規範市場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增加中醫藥健康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鼓勵創新,安全可控。注重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和品牌創新,培育發展新業態。加強信息標準和網絡安全建設,增強信息安全意識,妥善處理應用發展與保障安全的關係,有效保護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邁上新台階,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應用,服務內容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展,水平加快提升,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產業鏈逐步形成,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到2030年,以中醫藥理論爲指導、網際網路爲依託、融入現代健康管理理念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形成並加快發展,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國特色健康服務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二、主要任務 (一)深化中醫醫療與網際網路融合 優化中醫醫療服務流程。以方便患者就醫爲根本,發揮優質醫療資源的引領作用,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建立更加規範、共享、安全的中醫診療流程。鼓勵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施預約診療,提供分時段就診、候診提醒等多渠道的診前服務,有效分流就診患者。基於行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開展劃價繳費、報告查詢、健康諮詢、藥品配送、隨訪等便捷服務。積極推行電子化支付方式,簡化支付流程,實現即時結算、診間結算。 創新中醫醫療服務模式。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規範開展網際網路中醫診療活動。基於中醫重點專科專病建設,支持基於標準協議的滿足中醫臨床要求、數據互聯互通、高度共享的區域中醫診療中心信息化建設。鼓勵醫療機構發揮原創思維,研發體現中醫藥特色的信息系統。加快推動中醫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的連續記錄及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構建中醫臨床應用知識庫和患者診療信息庫。支持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多種生物特徵識別、中醫專家系統等建設,開展網際網路延伸醫囑等服務應用。探索和推廣『智慧藥房』建設,提供包括中藥飲片、配方顆粒、中藥煎煮、膏方製作、藥品配送、用藥諮詢等藥事服務。鼓勵醫聯體相關醫院管理、醫療服務等信息平台建設,推進醫聯體內和同城同級中醫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實現醫聯體內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區(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探索移動終端、智能終端的研發與應用。 推進中醫遠程醫療服務。引導和鼓勵中醫醫院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裝備,向下級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會診、影像診斷、病理診斷、心電診斷、中醫體質辨識、中醫『四診』、中醫經絡診斷、宏觀微觀舌相診斷、遠程教育等服務,提高優質中醫醫療資源可及性和服務整體效率。研究中醫遠程醫療服務模式、運營機制和管理機制,深化中醫遠程醫療業務應用,擴大中醫遠程醫療服務範圍。充分發揮行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在分級診療中的作用,促進中醫醫療資源縱向流動。 (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網際網路服務 鼓勵發展中醫養生保健信息服務。鼓勵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構建中醫養生保健信息服務平台,針對不同健康狀態人群提供個性化的中醫健康干預方案或指南(服務包)。鼓勵應用『網上下單、實店消費』等O2O模式,研發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應用程式。構建開發面向社區、居民的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庫、知識圖譜,打造中醫養生保健智慧雲,提供融中醫健康監測、諮詢評估、養生調理、跟蹤管理於一體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宣傳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理念、方法與產品,主動推送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推進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智能化。打造中醫健康雲,構建開發具備中醫健康體檢、中醫體質辨識、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干預、慢性病管理等功能的信息系統和移動終端,實現中醫健康數據的採集、管理、應用和評估,建立個體中醫健康檔案。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合作試點,制定信息共享和交換標準。發展第三方在線中醫藥健康市場調查、諮詢評價、預防管理等應用服務。 加強中醫特色康覆信息服務。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中醫康復服務領域,利用雲計算、大數據、行動網際網路等技術,提供康複評定、服務過程記錄、效果分析、長期跟蹤等中醫特色康覆信息服務。推動中醫醫療機構建立康復數位化診療系統,提供中醫特色康復醫療、訓練指導、知識普及、康復護理等功能。推動中醫醫療機構與社區康復機構的康複診療信息共享,提供遠程康複診療、雙向轉診、康復教育等服務。鼓勵應用網際網路、虛擬實境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識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技術,研發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療服務信息系統和智能康復器械產品。 (三)推動中醫藥健康養老信息化 加快推進健康養老信息服務。鼓勵中醫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探索基於網際網路的醫養結合新模式,逐步豐富和完善服務內容及方式,延伸提供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鼓勵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平台與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中醫藥信息平台對接。鼓勵養老機構應用基於物聯網、行動網際網路的可攜式體檢、緊急呼叫監控等設備,向老年人提供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護理的線上商務、線下實體服務,採集、存儲和管理老年人體徵和行爲監測、健康檔案、慢病管理、中醫養生保健等數據,推動中醫特色養老服務信息化發展。 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積極利用網際網路,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開發和運用智能硬體,發展老年人電子商務,重點推進老年人健康管理、緊急救援等服務。設計開發適合老年人的智能化產品、健康監測可穿戴設備、健康養老移動應用軟體等。加強中醫藥健康養老信息化服務成果轉化及適宜技術市場推廣。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大數據分析與處理,挖掘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領域的創新潛能,研發具有中醫藥特點的健康養老信息服務產品。 (四)發掘中醫藥文化與健康旅遊資源 發掘中醫藥文化資源。編制中醫藥文化數字資源總目錄,建設中醫藥文化素材庫和信息資源庫。發展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引導開發一批適合移動新媒體傳播的中醫藥文化精品佳作和科普作品,創作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中醫藥文化數字產品。推動建設覆蓋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終端、平面媒體等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平台和客戶端。加強智能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場館、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數位化、智能化建設,創新交互體驗應用。 打造智慧中醫藥健康旅遊。利用中醫藥文化元素突出的中醫醫療機構、中藥企業、名勝古蹟、博物館、中華老字號名店、中藥材種植基地、藥用植物園等優勢資源,搭建綜合服務信息平台,開發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中醫藥觀光旅遊、中醫藥文化體驗旅遊、中醫藥特色醫療旅遊、中醫藥療養康復旅遊等旅遊項目和產品。利用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廣『網上虛擬感受、網下實體體驗』的中醫藥健康旅遊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即時互動,增強中醫藥健康旅遊的科學性、娛樂性和趣味性。 (五)促進中醫藥服務貿易信息交流 加強國際國內、線上線下交融互動,有序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公共信息平台建設,採集中醫藥政策法規、人員資質、產品註冊、市場准入、質量監管等信息,爲中醫藥服務貿易提供技術、人才、市場、投資及政策等諮詢。支持建立中醫藥服務貿易統計體系。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開展中醫藥遠程教育、醫療保健和認證等服務。將中醫藥服務貿易與中醫藥文化傳播相結合,支持翻譯出版數位化中醫古籍,支持開發一批適合移動新媒體傳播的海外中醫藥文化創意作品,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國際推廣和普及。 (六)規範中醫藥健康大數據應用 推動中醫藥健康大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加快建設和完善以中醫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爲核心的基礎資料庫,鼓勵中醫醫療機構推進中醫藥健康大數據採集、存儲,規範採集中醫特色診療數據,暢通部門、區域、行業之間的數據資源共享通道。推進數位化中醫健康辨識設備、可穿戴設備、健康醫療移動應用等產生的數據資源規範接入各級中醫藥信息平台。建立中醫藥健康大數據資源目錄體系,有計劃地穩步推動中醫藥健康大數據開放,充分釋放數據紅利。 推進中醫臨床和科研大數據應用。加強中醫臨床和科研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建設中醫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構建中醫藥古籍資料庫、名老中醫傳承知識庫、中醫臨床診療資料庫、具有中醫特點的生物信息樣本庫等。推動科研資源共享與跨地區合作,搭建中醫藥大數據研究平台,整合數理統計、數據挖掘、人工智慧等方法,突破中醫藥健康大數據應用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性技術問題,加快構建中醫藥健康服務大數據產業鏈。 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評估大數據應用。綜合運用中醫藥健康服務大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評估體系,科學評價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對居民健康、國民經濟的貢獻情況等重要數據的精準計算和預測評價,強化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管理,建立健全對人員、場地、收入等變化趨勢的監測機制。加強與徵信機構合作,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統一信用信息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中醫藥數據中心建設 建設國家人口健康數據中心中醫藥分中心,加快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建設,在部分條件較好的地市探索建設地市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實現中醫藥與衛生計生業務協同、信息互聯互通,爲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加強網絡安全防護 落實【網絡安全法】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重視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行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帶來的安全風險,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完善信息共享、數據利用等安全管理和技術措施。增強安全技術支撐能力,有效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開展信息安全測評和風險評估,加強抗毀滅及災難恢復能力建設,提升信息安全和風險防範能力。 (三)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標準體系建設 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信息標準體系,制修訂中醫藥術語標準、數據集標準等基礎標準,加快制定中醫藥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換、中醫藥與人口健康信息協同的信息標準,利用大數據推進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等應用。發揮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的作用,大力開展標準推廣應用培訓,推動標準有效實施。 (四)加強複合型人才隊伍建設 開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融合關鍵技術研究,強化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鼓勵中醫藥院校開設『網際網路+』相關課程,應用在線開放課程,培育高層次、複合型專業人才隊伍。鼓勵中醫藥機構與網際網路企業建立信息諮詢、人才交流等合作機制,促進中醫藥人才與網際網路人才雙向流動。 (五)營造開放包容環境 發揮政策引導和監督作用,增強市場創新動力,支持和鼓勵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研究探索破除限制發展的障礙,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依法加強服務的事中事後監管,營造公平、開放、包容、透明的市場環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7-12-04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爲『中國中醫』,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