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本期主持:南炳文(中國明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席) ■本期主題:明代的文化、外交與社會 明朝近三百年中雖發生過若干戰事,但大部分時間裡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百姓基本能夠安居樂業,當政者亦能用較多精力研究治國方略,面對現實中出現的新情況,不斷提出相應的對策,保證政令之基本暢通。於是,明朝的生產力和各項文化事業在總結、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商品經濟空前繁榮,並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新思潮。這些新思潮反過來又影響了現實生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國由此出現了由傳統向近代轉型的若干因素。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地理大發現的出現,原來在海洋限隔下各國相互分割的封閉狀態開始被打破,互相間的接觸和交流日益密切。由於明朝總體上毫無疑義地處於富強先進的地位,故而在應對這一新的世界形勢時,顯示出漫不經心的從容,堅持既往的朝貢政策仍是其處理對外關係的基本國策。對於國外傳來的新知識、新技術,凡對己有用者,如天文知識、火器技術,明朝皆能重視吸納,但卻因未能認識到這些新知識、新技術與以往的本質區別而錯失發展良機。總體而言,明朝是一個全面總結、繼承前代成就並加以創新和發展的時代,是一個孕育著由傳統向近現代轉變的因素的時代。 宋應星在崇禎十年(1637年)爲其【天工開物】所寫的初版序中稱:『幸生聖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游薊北,爲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此語準確而生動地描述了明朝作爲一代盛世呈現出的國家統一、百姓安居的景象。正是這種基本和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中華民族前此數千年留下的豐富的文明創造和積累,從而使明代有條件成爲中國傳統時代後期方方面面集大成的總結時期,並進而作出新貢獻,其文化事業作爲最富於記憶性和最善於擁抱新環境的一個方面,表現則尤其突出。茲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三部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著作爲例,加以說明。 【本草綱目】是一部古代醫藥學的經典著作,凡52卷,190萬字,共分16部62類,收藥物1892種,載藥方11096個,出版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天工開物】是一部涉及農業、手工業各個方面的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共分上、中、下3部,18卷,寫成於崇禎九年(1636年),次年正式出版。上部包括『乃粒』等6卷,中部包括『陶埏』等7卷,下部包括『五金』等5卷。【農政全書】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農學巨著。其編寫主要在天啟五年(1625年)至崇禎元年(1628年)。全書60卷,12目,包括『農本』等,每目之下又分若干子目。此書到崇禎六年徐光啟去世仍未出版。最後由陳子龍對遺稿加以整理,於崇禎十二年刊行。陳子龍大約刪去遺稿的30%,增入約20%。 三書之著成,無不充分地吸收和總結了前人有關著述的成果。【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對當時傳世的藥物學資料做了相當全面的吸納。他不僅閱讀各種本草著作,而且搜閱了其他文獻中的有關資料。同時代的著名學者王世貞讚揚他:『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本草綱目】中所收1892種藥物內,總結舊有本草著作而來的有1518種。【天工開物】中所記內容,多是作者在南北各地實際調查所得,但也參考了不少前人的著作,以吸收其思想養料和知識。【農政全書】或原書照錄,或隨機分散引用,據統計共引用文獻225種,其中有相當數量爲引自明以前的歷代重要農書,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元世祖時官修【農桑輯要】、元代王禎著【農書】等皆被大量引用。其對所引用文獻,皆作審慎處理,或精心剪裁,或增寫夾注、旁註和評語,或加圈點提示,又加之位置安排得當,全書文字形成有機整體,毫無拼湊之感。 三書在內容上有大量的創新。【本草綱目】中所記藥物,有374種是前人未曾記述過的新增品種,使該書所收藥物種數相當齊全,超過了此前既有的任何一種本草,作者自我評論:『雖非集成,亦粗大備。』此語毫不誇張。對前人已有記載的錯誤或不足,亦多有糾正或補充。如古書對多服桃花只講其益,【本草綱目】則除述其功效外,更指出『若久服,即耗人陰血,損元氣』;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服三樹桃花盡則面色紅潤、悅澤如桃花』之舊說,荒謬不可信(【本草綱目】卷29)。【天工開物】中的記載多有或最早,或最詳等種種優點,如第十卷【錘鍛】中關於『錘鍛』技術細節的描述,多是首次見於記載,極其重要;第十三卷【殺青】中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敘述造紙技術的部分,在文獻中亦屬最早的記錄;第十四卷【五金】中關於各種金屬的開採冶煉技術的專門論述,在記載中國傳統採礦冶金技術的文獻中,是最重要而詳細者;第十七卷【曲櫱】中之『丹曲』條,是關於紅曲製造之最早的詳細記載(參見潘吉星【天工開物校注及研究】上篇第三部分,巴蜀書社版)。【農政全書】中徐光啟自己撰寫的文字6萬多,但皆以親自試驗、廣泛調查得來,是對本人及他人經驗的精心提煉,創新性極強。對前人舊說中不妥部分,該書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學糾正。如【唐本草注】中錯誤地認爲,『菘菜(即白菜)不生北土』,移之北土,即成蕪菁,蕪菁南移,亦發生變化而成菘。徐光啟在【農政全書】卷二八中,以自家之事實,對此說進行了批駁,並解釋了其致誤的原因(蕪菁與菘本相似,僅根有大小之異;南北施肥習慣有異,導致其根大小不同,從而導致誤認發生互變)。【本草綱目】【天工開物】中之所以多有新創造,其重要原因與【農政全書】相同,亦在於作者不畏艱辛,廣作調查,多方試驗。 三書中的【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特別是【農政全書】,對明代由國外傳來的新技術、新作物給予了一定的關注。明代中後期,由於中外交往的擴展,國外的一些新技術、新作物隨之接二連三地傳了進來。徐光啟是其時積極學習國外科學技術的先進人物之一,由此而使【農政全書】成爲三書中吸收外來相關技術和作物最積極的一種。其卷二七【樹藝】中記有新從海外傳來的甘薯及其種植方法,卷十九及卷二十還收有【泰西水法】。此乃義大利傳教士熊三拔所口述而徐光啟記錄下來的。【天工開物】卷十六【佳兵】之【火器】部分記有西洋炮、紅夷炮、佛郎機等西洋武器,惟語焉不詳,此或因他無緣與其製造者接觸所致。這些反映明代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新內容,顯示了作者對新形勢之敏感,以及學術眼界之開闊、著述之認真。 總結加上創新使三書在學術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本草綱目】萬曆年間出版後,不斷翻刻、印刷,至上個世紀80年代,已刊行至80版,直到今天它仍是中醫的案頭必備之書。除了在國內受到重視,在朝鮮、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也廣受歡迎,被翻譯成日本、朝鮮、拉丁、英、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中,曾引用過該書的資料。【天工開物】問世不久,即被成書於崇禎十六年的方以智名著【物理小識】所引用。清人編【古今圖書集成】【授時通考】等時也都對它加以引用。它還與【本草綱目】一樣,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爲世界聞名的科技名著,受到李約瑟等科技史家的高度讚揚。【農政全書】早在清初即已名聲大振,連不輕易對書籍給予讚揚的【四庫全書總目】,亦不得不對其大加稱讚,稱之:『本末咸該,常變有備,蓋合時令、農圃、水利、荒政數大端,條而貫之,匯歸於一。雖采自諸書,而較諸書各舉一偏者,特爲完備。』此後凡談到該書者,無不稱之爲『集我國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的學術著作』『當時祖國農業科學遺產的總匯』。 總結加上創新亦使三書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向世人實實在在地說明了明代中國在世界史上的實際地位。爲了從各自的角度寫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能夠立得住、站得穩的科學技術專著,三書的作者自必花大力氣、從自己的特殊角度出發、深入盤點明代及以前的相關文化。而明代及此前的中國科學技術的方方面面,自然不得不在三位作者的面前『原形畢露』,價值盡顯,並被寫入其著作之中。如【天工開物】記載了提煉倭鉛(即鋅)的方法,而歐洲到18世紀才開始冶煉鋅。【天工開物】記載了製糖工藝中用石灰澄清處理蔗汁的方法,它至今仍爲世界公認的最經濟之法。【天工開物】中有關於南方挖煤時以中空竹筒插入井下將瓦斯引出地面的記載,而歐洲直到18世紀尚未妥善解決瓦斯通風問題。明代中國的科學技術雖有天文、火器方面的些微落後,但整體上仍是居於世界前列的。如果讀者聯想起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對明代中國的富饒和實行科舉制度、政府具有很強治國能力等的稱讚,如下結論即會自然產生:明代中國從中國本身歷史的角度來說是盛世,而從同時的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講則是占有先進地位。 (作者:南炳文,系廊坊師範學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