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離騷】以抒情見長,但不乏敘事成分。【離騷】由現實訴說轉向超現實的神界描寫,敘事的成分增加了。如果說現實世界中,詩人在抒發政治苦悶時流露出的個人遭際、境況帶有敘事的成分,那麼在超現實的神界,恢宏而悽美、激盪而低回的三次週遊描寫則展現了敘事的魅力,並蘊含了深刻的象徵意義。 整體來看,這三次『週遊求索』皆有明確的標識語句:『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通過比對三次週遊所到之處,我們發現屈原的每一次週遊都呈現為一個閉合的由東向西的時空循環,顯現出圓形的時空結構,這三次週遊不是簡單的形式重複,而是伴隨着感情的激越走向寥廓而恢宏的時空場域。 第一次週遊——上扣帝閽。早晨由蒼梧出發,傍晚就到達了崑崙山上的縣圃,想到天帝那裏訴說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現實苦悶,可是誤把仙居做帝居。『靈瑣』即仙居之門,【楚辭章句】:『瑣,門鏤也……一云:靈,神之所在也。』天帝不遇,暮色起愁,命羲和停鞭慢行,趁着太陽未迫近崦嵫山繼續尋找賢君聖主。詩人系馬扶桑,折若木枝條以阻擋太陽落山,徜徉片刻,讓月神望舒前導,飛廉緊隨,繼續前行,終於來到天門。旋風結聚,五彩繽紛的雲霓前來相迎,卻被天門守衛閶闔阻擋,從早到晚,未能進入心中的聖殿。第一次週遊雖瀰漫着求索的熱情,但在敘事中也充溢着『怨君與怨讒』的感情:怨恨君主重用讒小,阻礙賢人覲見的路徑。上求失敗,轉而下求佚女。 第二次週遊——下求佚女。朝濟白水,登上閬山,從崑崙出發尋找美女,眼前的高丘一片荒蕪,春宮遊走未得,於是令豐隆乘雲,駕起雲車找尋宓妃所在,可是蹇修做媒,中介不通,宓妃夕歸后羿的窮石住宿,宣告此日追尋的失意。否定宓妃後,繼續尋找有娀氏的美女,因鴆鳩為媒不力,又恐帝嚳佔先而失敗。有虞國的二姚,又因媒拙而失敗。藉助靈氛之占,巫咸之告繼續將『怨君與怨讒』之情,將『去楚求合』『留楚求合』的矛盾發揮到極致。求女即為求君,這裏看似自我放縱,但求女失敗飽含着現實中賢君不得的苦悶與憂愁。 第三次週遊——去國西行。早晨從天津出發,晚上到達西極。經過流沙、沿着赤水,經過不周山左轉,指定西海作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地。在遠遊的路上,一切皆是如此的完美,有動人的【九歌】【韶】樂伴奏,雲旗蔽天,八龍駕馭,玉輪流轉,向着光明前進,遠離污穢濁地,遠離昏君讒臣,好不氣派!可是偶然間對舊鄉的飄忽一『睨』,竟然使『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巨大的情感失控使原有的行程被打亂,在走與留、去國與歸宗之間的矛盾中,在怨君怨讒與追求賢君聖主之間巨大的現實反差造成的情感張力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澎湃的情感在此刻化成幽咽低回、令人窒息的沉寂與凝滯。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週遊是以崑崙山為目標;第二次週遊是渡白水,『登閬風』,即從崑崙出發,週遊求女;第三次週遊則取道崑崙,過不周山,把西海作為目的地。在屈原的週遊中,地理空間的延展與時間一道被標示出來。屈原的週遊是由東向西進行的,最後指向崑崙與西海,崑崙與西海一帶恰是楚族的發祥地。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若水是楚族祖先顓頊所生之處,在崑崙西海一帶。【離騷】開頭『帝高陽之苗裔兮』,即是屈原對自己宗族的追想。在屈原的三次上天下地的週遊中,在歷史的回溯中,祖先聖地被重現,英雄崇拜被強化,楚族的遷徙地、埋葬地、文化的多發源地等等被重現發掘,而這些文化符號早已浸潤在楚民族的心理結構中,山川河流都成為原型意象鐫刻在詩人的心房,成為時刻被喚醒的民族記憶。山川、河流就帶有了『神聖空間』的特質,可以說,屈原最難以忘懷的是宗族情結、家國情懷。在重返祖先的出生地後,可祛除現實命蹇帶來的苦痛,在親族中獲得新生;在神聖空間的定位處,縱深的時間也被揭示出來;在空間的轉化中,感受到民族歷史的進程,仿佛祖先的記憶在思想上自行再現。宗族聖地成了凝結在空間中的歷史時間。 在線性的時間鏈條中,時間的緊迫感得以強化;同時,敘事空間的延展、擴張,又提示了時間,使主人公內心的苦悶彷徨被無限地拉伸,貯滿天地之間。在巨大的時空場域中,抒情主人公第一次週遊以希望始以失望終,第二次週遊以希望始又以失望終,第三次週遊還是以希望始卻以絕望終。在『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的哀婉聲中收結,屈原難以自抑的悲情化作深沉的情感凝結在宗族情結、家國之思上,成為眷愛家國、至死不渝精神的永恆象徵。 (作者:鄭曉峯,系哈爾濱學院講師,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