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一百多年來香港中醫藥的演變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7-12-28 00:00| 發布者: 中醫雜誌| 查看: 2786| 評論: 0

摘要: ■來源丨【中醫雜誌】1992年第1期一、醫藥登記條例始於1884年香港開埠初期,居民有病,都是用中醫中藥來治療。英政府式統治香港時,曾作出承諾,尊重中國人的傳統風 ...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來源丨【中醫雜誌】1992年第1期

一、醫藥登記條例始於1884年

香港開埠初期,居民有病,都是用中醫中藥來治療。

英政府式統治香港時,曾作出承諾,尊重中國人的傳統風俗習慣,保留華人有應用傳統醫療方法行醫的權利。華人在香港用傳統醫術行醫,當局不加干預,亦無立例管制。執業中醫無須向醫務衛生署辦理登記,只須向稅務局辦理商業登記即可掛牌行醫。由於中醫資格無一定標準,任何人都可自稱中醫懸壺問世,造成庸醫充斥,中醫學本身亦受到貶損。

按照現行法例規定,中醫只能使用『中醫』、『中醫師』、『中醫生』、『國醫』、『唐醫』等名稱,不能使用『醫生』、『醫師』、『醫務所』、『醫療所』等西醫習用之名稱。中醫的『欽定英譯』HerbAlist,愈譯為『種植或販賣草藥者』,這種職稱未被承認為『醫務人員』的範疇,沒有社會地位。

香港有醫藥登記條例,始於1884年,頒布這條法例的用意,是要確定西醫的標準,並非限制中醫中藥。

規定凡用西法行醫,必須依法登記。但該條例第三條,註明中醫不受該條例限制。馬沅的『醫藥登記暨孫中山先生與香港法律及醫學之聯繫』一文,對當時醫藥登記和中醫在港行醫的情形,有如下的敘述,當香港開埠之初,西洋醫術尚未普遍於中國,惟本港的定例,西醫執業必須依章登記,始許問世,於是有醫藥登記條例之施行。

該例頒布於1884年為是年第1號條例。迭經1893年第4號、1897年第1號及12號,1914年31號及1923年第2號修正。至1935年41號重訂。當局制訂該例,當以本港地方、中西醫術各立門戶,而華人習於中醫,故有第3條華醫不受該例限制之規定,特予華人以自由懸壺問世之權。一方則於西醫執業,嚴加取締,蓋以重人民之生命也。然其對西方醫學尚未灌輸於本港華僑,在港業西醫等皆西人,而就診於西醫等亦盡屬西人。乃越數年,始有香港華人西醫學校之設立,以西方醫學教授華人,……』

從『開埠』到1945年,實際上負起保健工作的是中醫,而以在整個十九世紀裡最為顯著。關於中醫在早期擔任實際的公共醫療工作,我們亦可從第一家使用中藥為華人治病的東華醫院的開設,從而得到證明。東華醫院於1872年開幕,當時醫院不僅門診部全用中醫診症,施藥部分亦用中藥。至於留醫病人,也是服用中藥,醫院內設有中藥庫和一個煎藥專用的大廚房,裡面放有數十個風爐和茶煲,用以煎藥給病人服用。一些沒有地方煎藥的貧苦病人,即使不留醫,也可在院內等候院方煎藥服用之後才離去。這種服務維持很久,直到1941年香港保衛戰爆發前夕,仍然保持。東華醫院中醫藥部門的發展和演變,可以反映出香港中醫事業的盛衰。

1896年時,香港人口已增至24萬人,中醫門沴平均每年為11.615萬名,即超過45%的人口,就診於東華醫院之中醫。

二、1940年是香港中醫藥業巔峰時期

1940年是香港中醫藥業的巔峰時期,當時東華醫院聘用駐院中醫16名,每日贈診街症(門診)3小時。三院贈醫施藥每日統計,中醫藥八倍於西醫。自從『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大量華人從中國內地遷來香港,至1940年,香港人口已超過150萬人。

龐大的人口,需要醫療服務,於是便增加了東華三院的負擔。每天數以萬計的病人,涌到東華醫院去看中醫。為了應付繁重的工作,當時三院將藥方編成一本驗方集,將各方編成固定號碼,醫生在處方時,只寫處方的號碼,病人便可拿到約房去取藥,在工作上收效迅速,這是改良方法之一。其次是將藥方的藥劑,改為研成粉末,病人不用煎藥,改用藥散吞服。由於服藥末所需的分量,可比煎劑減少藥量,又可節約該院的消費,這是在形式上改進中藥中醫,但也是香港中醫中藥改進的開始。

1937年10月廣州淪陷,廣州漢興中醫學脫遷澳門,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遷香港,在跑馬地找到新校址恢復上課,校中教職員大批南來,由陳任枚當校長,周仲房教務教務主任,講師位括有呂楚白、羅元愷、劉赤選、朱愚齋等人,俱屬一時碩彥。當時港紳何甘棠(何東胞弟)因曾跟隨圍內名醫察詠南學習過中醫,亦被院方聘為客座教授。人材薈萃,極一時之盛。香港之戰爆發後才停止上課。

1942年是香港中醫藥事業的重大轉折時期。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日軍占領香港後,於1942年7月成立『總督部香港中醫學會』,訂定中醫資格標準,辦理中醫登記,容許中醫繼續行醫。另方面,日本人卻認為中藥需要煎煮服用,手續煩瑣,不適合戰時需要,下今取消東華醫院中醫,只留用原來的西醫。有數十年歷史的東華三院中醫部門,從此一蹶不振。戰後東華、廣華兩院然仍保留中醫門沴,但都已停止贈施中藥,只保留一個不起眼的小房間作象徵式的維持中醫治療。

一百多年來,中醫藥對維護香港居民的健康,曾作出積極的貢獻。最突出的一次是1957年流行性感冒在香港肆慮期間。當時居民罹染本病約十居其三,中西醫診所同時出現長龍。西醫對症治療退熱雖快,但不能抑制流感病毐。相比之下,中醫藥在當時顯示了很好的療效。

自從東華三院停止施贈中藥之後,為了維護中醫團體贈醫施藥的優良傳統,戰後許多個中醫藥團體特聯合其他社團,於每年夏季都舉行贈醫施藥。這個優良傳統一直維持到現在還繼續舉行。

三、五十年來中西醫在香港的消長

自從抗生素在笫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以後,西醫有了一種新武器,中醫在內科領域所擁有的優勢已不如前。

西醫出身的張公讓先生,1960年5月間曾在【中國新醫藥】第51期發表【二十年來中西醫在香港之消長】一文,文章指出:『據老一輩的醫界一般意見,二十年來中西醫在香港是中消而西長。二十年前每一條街道,都有很多中藥鋪,西藥房則寥寥無幾。但是二十年後則中藥鋪日漸減少,西藥房則日漸增多;中醫生的生意也是如此,中醫生的生意日漸減少,西醫生的生意則日漸增多,尤其是西醫廉價診所設立以後。……』

我們日常診治的疾病,可以說80%都是傳染病,即中醫所謂時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抗生素還未面世,中醫治療此類病,成績勝過西醫。但自從抗生素面世以後,中醫即屈於下風。香港醫界中消西長的另一原因,為中藥價錢太貴。此種情形在六十年代更為突出。

香港中醫多採用學徒式傳授新人,戰前潘陸仙,陳伯壇、陳慶保等人都曾設帳授徒,但設備簡陋,教材貧乏,無法與今天大陸、台灣的中醫學院相比。中醫團體公開設中醫藥講座,最先由中華國醫學會(香港中醫師公會前身)盧覺愚等人提倡。香港的中醫學院多在夜間上課,戰後成立的中醫學院有多所,包括王道、漢興、現代,復旦、香港及各中醫師公會附設的學院等。現在僅存的除中醫公會會立學院之外,僅有中國國醫學院,菁華中醫學院兩家,歷史也最悠久。

香港中醫藥界的學術風氣一向淡薄,中醫界的學術研究工作,並無外界資助及閉體的支持,其成績只靠個人志趣和努力鑽研苦苦練得來。宭於種種條件,在科研工作中難有大作為,遠遠落在中國內地和日本之後。在這個艱苦惡劣的環境下,能夠搞好中醫教育工作,使海外中醫命脈得以延續,或是有個人的著述刊行面世,這種成績已經很了不起。

戰後中文大學成立中藥研究中心,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多次舉辦過中醫藥課,有些中醫藥團體經常舉辦中醫藥展覽,市政局圖書館長期與中醫團體合辦中醫講座,新近成立的香港科學館也冇中草藥、針灸部分材料展出,對擴大中醫藥的影響有一定的作用。

中醫藥雜誌戰後出版過多種,其中以陳居霖主辦的【現代中醫藥】,張公讓主辦的【中國新醫藥】兩種月刊流傳較廣。直到六十年代初期,由於銷路不前,終吿夭折。

四、與外地展開交流從五十年代開始

五十年代初期,國內外名中醫學者大批湧到香港定居,南北人材薈萃,這是香港中醫人才最鼎盛時期。1953年間,香港中醫界首次與國際東方醫學者展開交往,西德針灸學會副會長許米特博士東渡日本,以一年時間學習中醫【傷寒論】。是年3月途經香港返國時,赴會的中醫界人士達三千人之多。

1955年4月2日至3日,日本東洋醫學會在日本京都大學召開國際性學術大會,香港有些個人也接到此類國際性學術大會的請柬,筆者個人也接到此項邀請書。從五十年代開始,香港已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重要商埠,國際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此後香港的中醫界不斷組團到外地展開交流活動,但以這一次為開端。五十年代中期,香港針灸界邀請日本針灸名家谷義雄博士一行十人來港講學,為港日兩地學術交流奠下基礎。

七十年代由於世界掀起『針灸熱』,加上此地一位腦科專家創造針刺戒毒成功,引起世人矚目,給針灸中醫界帶來一片空前未有的興旺。短期培訓針灸班的設立,有如雨後春筍,不少外國人專程來香港取經。

雖然針灸的療效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承認,但香港的中醫針灸專家還未獲得應有的地位。1985年7月16日至19日,世界衛生組織在香港召開『針灸穴名標準化會議』,參加會議的有1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中國針灸學會派出龐大的代表團來港主持會議。作為東道主的香港,有關當局推派出席的代表只是西醫,並非對針灸學獨有專長的中醫。

七十年代末期,大陸開始推行開放政策,八十年代中國大陸與香港中醫界的學術交流增多。1984年8月香港中醫界首次參加全國第二屆針灸針麻學術研討會。1985年筆者以香港代表身份參加中醫研究院30周年院慶,同時應該院圖書情報中心三屆學術年會之邀在會上作專題報告。這是香港中醫首次上北京作學術交流。1986年11月20日至22日,中國中醫研究院在北京召開『中醫證的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少數外國學者被邀請參加,香港方面有筆者和劉祚田老中醫兩人被邀請出席。1987年12月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期間,筆者應中華醫學會、蘇州醫學院邀請作專題報告。1990年9月赴福建泉州講學。1990年11月全國第一所針灸陳列館。

五、中醫藥合法地位八十年代末確立

八十年代末期,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稿進行諮詢定案期間,曾經發生過基本法草稿內有關醫療服務的第6章第145條其中『促進中西醫藥發展』被刪除,在中醫藥界人士大力爭取之下,此項以法律形式承認香港中醫藥合法性的條文終獲得保留。由於發生多宗中藥中毒事件,港英政府為了研究香港中醫中藥的管制問題,成立中醫藥工作小組。並於1990年9月成立『專業諮詢委員會』,收集公眾對中醫執業資格、中藥的化驗及監管問題的意見。衛生福利科建議成立一個法定中醫藥委員會,其中包括中醫代表,負責向全港的執業中醫師辦理註冊,以及統一中醫師執業的資格,提高中醫的專業地位。將來只有註冊中醫師才能掛牌執業,當局將會制定中醫師名冊,讓市民知道自己就診的中醫是否合乎專業資格。當局亦已制定了45種稱為有毒或烈性的中草藥將受管制,市民必須持有註冊中醫的處方,才能買到這些中草藥。

踏入九十年代,中醫藥界先後多宗令人矚目的事件出現。第一宗是全港中醫師公會聯合會成立。第二宗是香港中醫學會成立。第三宗是國際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在香港首次召開。這都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為【中醫雜誌】1992 年第 1 期,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