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大夢誰先覺 隆中對質疑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1-5 09:33|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340| 評論: 0|原作者: 李慶西|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劉備偕關羽、張飛再往隆中,兩次造訪不遇後,這回終於見到慕名已久的臥龍先生,於是便有垂名千古的隆中對。劉備慨陳匡扶漢室之志,直問計將安出,諸葛亮從容答曰: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 ...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劉備偕關羽、張飛再往隆中,兩次造訪不遇後,這回終於見到慕名已久的臥龍先生,於是便有垂名千古的隆中對。劉備慨陳匡扶漢室之志,直問計將安出,諸葛亮從容答曰: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唯將軍圖之。

這段話抄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文辭稍有改竄(如『待天下有變』,原文作『應天下之變』),意思幾無差別。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已廓然在胸,後人對諸葛亮量時審勢的戰略擘劃多有稱道。不過,學者對此亦有訾言。如王夫之認為,『向宛洛』和『出秦川』並非良策,乃謂:『是其所為謀者,皆資形勢以為制勝之略也。蜀漢之保有宗社者數十年在此,而卒不能與曹氏爭中原者亦在此矣。』(【讀通鑑論】卷九)按,句中『形勢』指山川地理,但依王夫之看法,憑恃山川之利只能立足偷安而不能作為長策,即使『跨有荊益』亦不足以『應天下之變』。

不過,『跨有荊益』這說法可略作討論。如果劉備真能拿下荊、益二州全境,就不是僅僅憑恃『形勢』而已。這兩個州加一起地盤很大,大約相當今之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五省,外加河南、陝西、江西、廣東、廣西五省區各一部分。如果真是掌握了這兩個大州,曹操日子就不好過了,更不用說孫權。然而,赤壁大戰之後,荊州東邊歸了孫吳,江北仍在曹操手裡,劉備只占了南邊零陵、桂陽、長沙、武陵四郡。這四郡亦看似不小,多半卻是『五溪蠻』的地界。

戰後瓜分荊州,已經不是原來隆中對設想的局面。落到劉備手裡的地盤不但大為縮水,而且由於赤壁拒曹軍事上以東吳為主力,孫權理所當然認為荊州應屬東吳,劉備所得四郡合法性也成問題。這就給後來蜀吳之間兩次大戰埋下了禍根。

隆中對在曹操南下之前,其時攛掇劉備攫取荊、益二州,不外乎以鳩占鵲巢的方式取代劉表、劉璋。可是,一邊喊着光復漢室,就向兩位宗室下手,怎麼說也是悖謬。當然,這不是重點。問題是,撇開那套政治倫理不說,諸葛亮實未料及曹操先向荊州伸手,更未想到戰後局面。荊州號稱『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本想拿來作為安身之地,可曹操未到襄陽劉表已歿,牧二代劉琮舉州降曹,旋即便是劉備的敦刻爾克時刻。所謂『應天下之變』只能是逃命,真到要緊關頭,一切都不在諸葛亮算度之中。

而且,整個大撤退過程中,亦未見臥龍先生有何力挽狂瀾的妙策。小說家顯然意識到,關鍵時刻諸葛亮的『缺位』不符其神機妙算形象,便以火燒新野、水淹博陵渡等虛構情節敷衍故事。在史家筆下,這期間諸葛亮只是跟從劉備一路逃竄,根本毫無作為。【蜀書】先主傳曰:『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諸葛亮傳曰:『(先主)率其眾南行,(諸葛)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

不過,先主傳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劉備撤退過襄陽,倉皇之際,諸葛亮竟惦着趁亂拿下荊州——『諸葛亮說先主攻(劉)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這不是劉備忍不忍心的問題(不忍心也是面子上的事情)——逃命都來不及,還想火中取栗?史家對諸葛亮此策多有駁議(盧弼【三國志集解】先主傳注引各說)。其實,這是替隆中對作註腳。荊州若落入曹操之手,『跨有荊益』之大計則無從談起。蓋因諸葛亮當日未能算準後邊的棋路,此際不取荊州,怕是以後再也沒機會了。

【蜀書】先主傳未記劉備與諸葛亮相遇何時,史家認為當在建安十二年(207),乃據諸葛亮出師表推算。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上疏曰:『(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如此上推,正是建安十二年。其實,彼時天下大勢已基本明朗——北方各路豪強不是折在袁紹手裡,就是被曹操所滅,之後曹操再滅了袁紹父子。至此,諸鎮只剩荊、益二州和東吳,漢中張魯和西北韓遂馬超自是無礙大局。

諸葛亮規畫三分天下,其二分已成定局,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不可圖也』,這都是明擺的。不確定因素只在劉備這頭。諸葛亮押劉備日後崛起,算是押對了。

可是,別人亦早已窺識劉備王者之相,並非諸葛亮獨具慧眼。建安初,劉備失徐州後投靠曹操(按,據先主傳裴注引【英雄記】,事在建安三年)。據武帝紀,當時程昱就擔心劉備日後成勢,亟勸曹操殺之,乃謂:『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另,郭嘉亦以『備終不為人下』勸說曹操(郭嘉傳裴注引【傅子】)。

其實,曹操心知肚明,他自己當面就跟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按,袁紹字)之徒,不足數也。』(先主傳)這就是小說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之本事。曹操之所以不殺劉備,是缺着合適的口實,還是想留着他替自己去掃除其他障礙?似乎一時尚在猶疑之中。所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那只是說說而已。及至劉備奔徐州殺車胄,曹操大悔,卻已鞭長莫及(武帝紀、程昱傳)。

建安五年春,董承等人密謀誅曹之事敗露,曹操親自率軍東征劉備。其時正面戰場恰與袁紹相拒,曹營將領都大惑不解:『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曹操卻怎麼說來着——『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儘管劉備尚於夾縫中掙扎,而在曹操心中實為頭號敵手。

三分天下,劉備應占有一極,明眼人早在意料之中。諸葛亮十年之後作此判斷,不算特別高明。

建安初年,東吳孫氏已漸成氣候,但曹操帳下的謀士們卻未以為對手。曹操迎鑾駕後,一度為呂布、張繡所擾,而荀彧則認為,『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荀彧傳)曹操與劉備論天下英雄,亦未提及孫吳。當然,那時候曹操還顧不上江東這一塊。

看【魏書】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諸傳可知,曹營廟筭不作長時段戰略預測,關注點主要在各方橫向之互動,若是從當日盤面往前推演一兩步,已是妙算。如,建安三年征張繡,荀攸認為不如『緩軍以待之』,因為張繡與劉表『相恃為強』,急攻之下勢必抱團,緩則劉表不能長期供養張繡。那次曹操不聽荀攸而大挫,正是劉表為張繡解圍。又如,袁紹死後,曹軍攻伐袁譚、袁尚『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攻之,郭嘉卻怕急攻之下形成相持局面,認為不如先取荊州,因料想譚、尚二子必然內鬥。果然,曹軍南下途中,身後冀州那邊已經掐上了。這樣的謀算只是思路清晰的推演,沒有宏大敘事的預言和戰略構想。

曹操既挾天子,目標自是總攬天下,但曹營智庫考慮問題是走一步看一步,所以東吳很長時間不在他們視線之內。然而,曹操心裡實未必輕視東吳。【吳書】孫策傳有謂:『是時,袁紹方強,而(孫)策並江夏,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又,裴注引胡沖【吳歷】曰:『曹公聞(孫)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按,猘兒喻威猛後生)赤壁戰前,程昱認為孫權不能獨擋曹軍,因料定孫權必與劉備結盟,其論證的前提是『曹公無敵於天下』(程昱傳)。不過,曹操卻將孫劉連橫看得更為嚴重,【三國志】有這樣一個誇張的細節:『曹操聞(孫)權以土地業(劉)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吳書】魯肅傳)

曹操作為強勢一方,最怕其他各方相互援結,凝成一股對抗自己的力量。他對付各路豪強的基本策略是各個擊破,這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屢試不爽。

赤壁之戰,是曹操第一次遭遇兩股勢力有效的聯合抵抗,到頭來鎩羽而歸,使得孫權得以壯大,亦使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這一過程充滿了種種變數,事情並非按照隆中對的棋路走下來,結局倒是略近諸葛亮三分天下的預想。下一步,劉備就要取西川了。關鍵是這個結局,猶似歷史的讖應,隆中對的戰略構想這就有了【推背圖】式的驚人效果。

隆中對作為一個預言,卻很有歷史學的歸納性特點,雖說不能作戰略推演。當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寫在諸葛亮傳中那番話是後人所傅會。但是有一點不能不說,被敘述的諸葛亮只能是事後諸葛亮,史家之敘事不是預見未來,而是講述過去的故事。

在【三國志】中,類似隆中對的戰略謀畫另有一例,就是魯肅投奔東吳後與孫權的合榻對談,見於【吳書】魯肅傳——

(孫)權即見(魯)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之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魯肅所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無疑是一個清醒的判斷。比起諸葛亮與劉備以復興漢室為目標,這樣的認識顯然更具現實感。魯肅這裡沒有提到劉備一方,因為當時劉備還在徐州,故設想先從荊州劉表那兒下手,這跟諸葛亮的想法一樣。『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魯肅的戰略意圖是劃江而治,與曹氏二分天下。拿下荊州,繼而再入西川。取劉璋地盤,這也跟諸葛亮想到一處。『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嘴上仍稱輔助漢室,卻被這番帝王之論說得心動。其中『以觀天下之釁』的說法,跟諸葛亮所謂『應天下之變』亦如出一轍。不過,魯肅這裡用『鼎足』一語,有些令人生疑。清人何焯認為,彼時劉備尚無寸土,『鼎足』乃事後傅會之詞(盧弼集解注引)。此處【通鑑】作『保守』,卻也不似魯肅本意,東吳已據揚交二州,又欲將荊益收入囊中,豈能言之『保守』?

其實,不是魯肅跟諸葛亮想到一處,而是諸葛亮完全蹈入魯肅的思路,即便可稱『英雄所見略同』,亦須分辨孰先孰後。魯肅的談話是在何時?本傳未見時間記錄,但魯肅投孫權麾下是在建安五年(傳中前敘周瑜勸說魯肅『擇君』投奔東吳,謂『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據吳主傳『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正是建安五年),二人對談應該就在當時。從時間上看,這比隆中對早了七年——劉備到荊州是建安六年,與諸葛亮相遇又在六年之後。魯肅早在七年之前如此擘畫天下,只是沒能預見將來劉備也要分一杯羹。但正是由於這種變化——從劃江而治變成了三分天下,事情的結局就跟隆中對合上榫了。於是諸葛亮成了預言大師,魯肅與孫權的合榻對談漸然被人淡忘。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老實忠厚的窩囊角色,可是從【三國志】本傳看,卻是不折不扣的戰略大師。曹軍南下前,東吳一直按照魯肅的西進思路攻打荊州東大門江夏,滅了老冤家黃祖。可是,這時候跟七年前的形勢不一樣。劉表死後,如果沒有曹軍攻來,恐怕東吳也難以拿下荊州,因為諸葛亮必占先機。但魯肅的腦子就是轉得快,當初他沒有把劉備當回事兒,而形勢一變,也是他首先想到要與劉備結盟。儘管東吳與荊州連年死磕,這當兒魯肅卻以弔唁劉表名義請求赴荊州會晤劉備。本傳記述其事曰:

劉表死,(魯)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曹)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孫)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逕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按,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兄)友也』,即與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當陽長阪是曹軍圍追阻擊劉備之處,魯肅此行可謂在刀尖上行走。跟小說敘述的情形不一樣,據孫權、魯肅諸傳,聯合拒曹的動議首先出自魯肅,而不是諸葛亮。【蜀書】亮傳似乎要將這份功勞歸於諸葛亮,有謂:『(諸葛)亮以連橫之略說(孫)權,權乃大喜。』但從上述引文看,諸葛亮出使東吳當在魯肅赴當陽之後。

宋人蘇轍有【三國論】一篇,論說劉備何以不如曹操、孫權二人,有謂:『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其主要論據是這樣三條:『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最後一條『不忍忿忿之心』,指關羽死後親征東吳之事,此姑不論。前面兩條其實說的是諸葛亮。『棄天下而入巴蜀』實為隆中對之謬,在蘇轍看來,立國於西陲自然失去爭天下的機會。誠然,這是因為荊州已失。如果按諸葛亮原先『跨有荊益』的構想,局面就完全不同,但說到底那也是一廂情願。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蜀漢在益州苟安四十餘年,拜隆中對所賜;其終究未能『出秦川』而馳驅中原,亦顯出諸葛亮謀略之短。陳壽將諸葛亮比作管仲、蕭何一類治國良吏,卻並不稱許其軍事才能,評曰:『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傳)乃謂其多年北伐而寸土未得,究其根本,當初隆中之決策,天時地利都大有差池。

司馬懿對諸葛亮有這樣一句評語:『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與司馬孚信,見【晉書】宣帝紀)他們二人纏鬥多年,彼此都深知對方長短。

回看小說第三十八回草堂一幕,諸葛亮晝寢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面對求賢若渴的劉備,直是一副先知口吻。他必須擺出絕對自信甚而自負的架勢,讓人頓生『先生不出,如蒼生何』之慨。小說此節描述極好,諸葛亮侃侃而談,劉備傻傻地聽着,以為天下大勢皆在畫圖之中。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