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遭遇過『提筆忘字』的尷尬?某研究機構的一項社會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問卷調查的2301人中,只有38.1%的受訪者每天都會寫字,62.8%的受訪者遭遇過提筆忘字的困擾,85.7%的受訪者認為當下有必要強調手寫字的重要性,可見,『失寫症』成為亟待重視的社會現實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也曾發出『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呼籲,百餘位政協委員聯名倡議,喚起民眾對漢字的重視成為一個熱點話題。 拯救『失寫症』,需要在傳承中重視漢字的文化內涵,在與當代文化結合的過程中謀求創新發展,讓漢字煥發魅力。歷史上,這也正是漢字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一大動力。 正確認知漢字和書法的文化內涵是基礎。漢字只是書寫和表達工具而已嗎?當然不是。古人造字時,把傳統倫理道德的標準融入其中,方正的漢字滿整端直、安靜敦重,通過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勻稱的結構體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美觀、靈動、天真,正能給人一種品德教育。此外,陰陽相生、剛柔相濟、虛實相間、計白當黑、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等等,作為漢字重要表現形式的書法中常見的矛盾關係無不體現對立統一的哲學觀念。『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等原則,也體現出了溫柔敦厚、謙謙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 當下社會充滿着變化和誘惑,浮躁已經成為當前文藝領域最突出的問題。這種氛圍導致人們坐不穩、靜不下。當此之時,接觸優雅的漢字、養心的書法,能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追求,引導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然而,有人發現,他們並不能在當前的一些書法作品中看到真善美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原來,一段時間以來,有人打着『創新書法』的旗號刻意求怪、博出位,所書的漢字給人以歪歪扭扭、齜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這就給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造成了錯誤印象和行為引導,開始萌生『寫不好也罷了』『不寫也罷了』的想法。 可見,書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創新』。試看中國歷代優秀書法,哪個不是眉目清秀、結構勻稱?歷史上每次被人們認同的書體創新,例如近現代的啟功新米字格書體、劉炳森的隸書等,又哪個不是講究『法度』和線條美?千百年來的中國書法,無不繼承着和諧、自然之美,給人們帶來滌盪心靈的愉悅和審美享受。 書法創新須『入得其內,出乎其上』,在掌握傳統書法用筆和漢字結構的前提下,與當今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反映人民精神面貌,體現時代的大美和大愛。事實上,書法不否定陰柔美和殘缺美,但刻意求怪的『審丑』書法絕不應該成為主流。 黑格爾曾說: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當下民眾的『失寫症』不僅僅是技術變革和民眾不重視的結果,更與審美教育缺失、文化創新能力不足等相關。拯救『失寫症』,關鍵在於讓民眾懂得漢字之美、願意提筆寫字。 (作者單位:河北省文化廳)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