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4年9月主持賈湖遺址第二次發掘開始,我的人生就進入到30多年的賈湖研究生涯,而賈湖骨笛的發現與研究,最令人激動與感慨。 1986年『五一』節剛過,賈湖遺址第四次發掘正在繼續緊張進行中。負責發掘23號探方的技工賈分良喊我們過來觀看剛剛清理出的78號墓,該墓主人頭部和部分上身被其他墓葬打破不存,唯腰部以下保存尚好,股骨外側有兩段骨管,均稍殘,在其一側管壁見有七個圓形穿孔,看著很像『笛兒』,也很像簫,這是此類器物的第一次面世。 這究竟是不是樂器,什麼樂器,用什麼製作的,能不能吹奏,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這顯然需請音樂家、考古學家進行權威專業的鑑定。當時我們就暫時按『穿孔骨管』來登記記錄。第一次出土的這支骨笛後來調撥到中國歷史博物館,現被國博收藏。 1987年春,賈湖遺址進行第六次發掘,同樣是5月的一天,在清理第282號墓時,發現該墓墓主人左股骨內側放置一支完整無損的『穿孔骨管』,管身上有七個大小完全相同的接音孔和一個不知有何作用的小孔;左股骨外側還放置一支斷了三節,並打了六組綴合孔的同類器。這支骨笛保存最好,毫無殘缺,而且油光發亮,顯系長期把玩所致。此次發掘,還有甲骨契刻符號等重要發現。發掘結束後,爲了確認賈湖『穿孔骨管』的樂器屬性,以及甲骨契刻符號的性質,我們攜帶賈湖M282:20骨器以及主要契刻符號標本來到北京,先後請教了胡厚宣、張政烺、蘇秉琦、俞偉超、張忠培、嚴文明、李學勤、高明、裘錫圭等先生。同時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蕭興華約好見面。蕭先生見到這件骨器大吃一驚,因爲它的構造和新疆哈薩克族的吹奏樂器斯布斯額(漢名應爲直吹木笛)、新疆塔吉克族的鷹骨笛極爲相似,認爲它就是一件樂器。爲了確定這支骨管能否吹出樂音,蕭先生當即帶我們到中央民族樂團找到劉文金團長,當時中央民族樂團管樂聲部正在排練,在排練休息時召集管樂聲部的好幾位先生來試奏,但只有笛子演奏家寧保生首先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階,這一結果使在場所有人都受到很大鼓舞,賈湖『穿孔骨管』的樂器屬性確定無疑! 蕭先生對此非常重視,1987年11月約定黃翔鵬、童忠良先生及徐桃英、顧伯寶工程師前往鄭州,對這支骨笛進行音序的測試。蕭先生還和徐桃英分別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別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調,相當準確的音高和堅實而又嘹亮的音色,使在場的人大爲震驚,我們聽到了八千年前製作的骨笛發出的動人樂聲。 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當時對M282:20號骨笛得出兩條初步結論:一、舞陽出土的骨笛具備音階結構,是樂器。二、它可以吹奏旋律,是我國音樂考古史中出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實物,這也是我國任何典籍上都未見記載的樂器實物。 骨笛製作所用的是什麼骨料?遺址中有一件骨笛的半成品,一端骨關節已鋸掉,另一端還沒鋸,經我國著名鳥類專家計宏祥先生鑑定,爲丹頂鶴尺骨。你難以想像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有著怎樣高超的技術,精準地製作出這樣的樂器。 2001年和2013年,賈湖遺址又先後進行了第七、第八次發掘,其中又各出土了十多支骨笛,使遺址出土的骨笛達到四十多支,大多七個音孔,個別有兩孔、五孔、六孔或八孔,皆以鶴類禽鳥中空的尺骨製成。它們的製作時代爲距今9000—7500年,從早到晚可以吹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六聲音階至七聲音階,爲我們復原那時人類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1999年,在王昌遂先生的推介下,賈湖骨笛的發現與研究被世界著名雜誌【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產生巨大影響,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著名媒體都進行了報導。賈湖骨笛的發現已被很多大學收入考古學教科書。 (作者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