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子產為什麼要鑄刑書?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8-1-26 09:33|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921| 評論: 0|原作者: 王曉波|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我們首先要感謝人大國學院提供這麼一個平台,可以和大家交換意見。現在我只能夠根據我們今天的題目,『儒法治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做一些總結。好些人都在討論儒家跟法家對立的問題、儒家跟法家融合的問題。在這裡, ...

我們首先要感謝人大國學院提供這麼一個平台,可以和大家交換意見。現在我只能夠根據我們今天的題目,『儒法治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做一些總結。好些人都在討論儒家跟法家對立的問題、儒家跟法家融合的問題。在這裡,我想提一些觀點,讓大家來理解,儒法兩家在整個歷史上的發展情況。

關於法家的開端,雖然【漢書·藝文志】將李悝視為法家的第一人,但是中國的法家最初應該是從子產鑄刑書開始的,因為那時候有了公布法。為什麼這麼講?子產之前的時代是不是有成文法,是可以有爭論的,但是有了公布法之後一定是成文的。叔向批評這一個公布法叫做『民知有辟』。如果它不是成文並且公布的話,百姓怎麼知道呢?『民知有辟』,『辟』就是罪,百姓知道犯了罪就會被處罰。於是,『不忌於上』的重要觀念出來了,『不忌於上』就是罪刑法定。所以,子產鑄刑書,中國的法律思想就已經有了罪刑法定的觀念。不但罪刑法定,而且還可以互相打官司,百姓可以不接受控告,也可以不接受裁判,還可以打官司。鄧析很擅長打官司,成了名家的第一人,甚至『欲勝則勝之,欲敗則敗之』。子產鑄刑書,在中國法治思想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法家在先秦時期已經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法治觀念。韓非子講到法律必須是『不游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太史公也講法家是『君臣上下,一斷於法,而尊尊親親之恩絕矣』。這表明,從宗法封建制度以來的價值倫理觀斷絕了。

子產為什麼要鑄刑書?他自己也講得很清楚,他說『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如果不立法,他沒有辦法來統治國家。原因在於,鐵器與牛耕的出現以及人口膨脹,導致勞動力剩餘,於是許多井田農便跑到了『國』里成為游食之民,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要怎麼統治國家?原來的宗法封建的人治不能再起作用了,所以只有實行法治。

由於近代西方的一些法治的觀念傳到中國來,很多人便認為中國沒有法治,只有人治。但是,子產鑄刑書,其實就是認為人治不行,必須要法治才能夠治理國家。子產鑄刑書之後,形成了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制度之下,法律是國君制定的,這樣就把貴族對於人民的統治權,抓到國君的手裡了。如果不能夠法治的話,國家沒辦法統治,所以子產鑄刑書之後,晉也鑄刑鼎。有學者在講法家起源於三晉,應該不是很準確的。法家要講最早的話,應該起源於鄭,從鄭國子產鑄刑書開始,然後才有晉鑄刑鼎。當時的法治,當然不是今天的所謂的民主法治,而是帝製法治。帝製法治,你不能說不是法治,而且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人口眾多,人治肯定不行,必須實行法治。所以中國一般老百姓也都知道所謂的『國有國法』。

但是中國的法治跟到西方以宗教為背景的法治不一樣,中國的法治不是根據上帝的意志。所以,從法治賴以成立的邏輯前提講,中國古代的法治遠遠進步於西方的法治。西方古代的法治還停留在神學階段,中國的法治已經超過了神學的階段,它是天理、人情、國法。法律不能夠違反自然的規律,不能違反人情。所以,中國法律的根據在天理、人情。總而言之,道生法,法是來自於道。當然在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怎麼知道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呢?古人給出的途徑就是『體道』,那就要看立法者有沒有那個聰明智慧。

法家有一個東西都被大家誤解了:法家講無為,跟黃老一樣。無為是什麼意思?其實道家所講的無為,我覺得最貼切的說法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萬物之自然是客觀,那麼不敢為是主觀,所以才『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主觀,不要用我的主觀意志來代替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而要根據客觀的規律和條件,根據科學方法辦事。所以中國的這種思想,是相當先進的,我們應該要有一點民族自信心。

我們再來看儒家和法家的關係,子產死的時候,鄭人如喪親戚,孔子曰『古之遺愛矣』。子產不僅僅鑄刑書,而且還主張嚴刑峻法,也認定人是趨利避害的,這完全是法家的三大基本主張。但是孔子卻肯定子產。前期法家人物還有李悝和吳起。李悝是子夏的學生,吳起是曾參的學生。子夏、曾參統統都是儒家。還有最後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以及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另外,以商鞅來講,大家都以為商鞅只是法家而已,但是據【史記】記載,商鞅首先說秦孝公以『帝道』,『帝道』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講的古代民主,在【禮運·大同篇】。第二是說秦孝公『王道』。今天會議也有人提到王道是什麼,我們也搞了很久才搞清楚,後來讀到【漢書·食貨志】,才具體知道『王道』是什麼。【漢書·食貨志》裡面講到『自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王制遂滅』。簡單的講王制就是宗法封建制度,王制就是文武之道,王制就是周公之道。宗法封建制度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也由於它自己本身的邏輯規律開始分解。我們現在還查不出來申不害和慎到是否與儒家有關。其他的先秦的一些法家都跟儒家有關係。那麼跟儒家有關係,而且師承儒家,這樣會不受到儒家的影響嗎?

但是,先秦法家不主張宗法封建制度,而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這套新的制度有幾個特點:第一個公布法,第二個中央集權,第三個私有土地制度破壞井田。我們昨天也提到商鞅在秦變法,其民大悅,太史公所描述的如果是事實的話,中國什麼時候做到了商鞅治秦時的情況?何況剛才也有人提起荀子到了秦,恭維秦恭維得一塌糊塗。商鞅後來雖然被車裂,但是商君雖死,商鞅之法未變。商鞅的法從哪裡來?李悝在魏國變法的時候,商鞅就在魏國。商鞅到秦,也把李悝的【法經】帶到秦國。商鞅變法,便有了秦律。後來蕭何進咸陽城什麼東西都沒有拿,就是抱了一車子竹片出來,把咸陽城交給項羽,那些竹片是什麼?秦律。後來蕭何改秦律為漢律,一直沿襲下來,到大清律典。所以我們常常講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其實在制度層面,秦漢以後2000多年實行的都源自法家。儒家所主張的井田制度幾乎從來沒有恢復,封建制度也幾乎從來沒有恢復,我為什麼只講幾乎沒有講完全,因為中間歷史的過程中還有過一段插曲。中國2000多年來一直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制度,而且也都是法治,還有私有田制,這幾點都是法家的主張,而不是儒家的主張。儒家的主張是什麼?宗法封建制,還有井田制。在秦漢以後整個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中國的倫理學道德觀念是來自於儒家,制度與實踐層面實行的東西其實是法家。這也是儒法結合的政治制度。

如何看待宗法封建制度?我贊同馮友蘭先生的『抽象繼承法』。後來2000多年所講的仁和先秦所講的仁並不相同,講的義跟先秦所講的義也不相同,甚至於到了民國成立之後,我們也還在講。習總書記講的忠孝仁愛,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孔子講的也不一樣。我們繼承了這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落實到現在的現實。當時馮友蘭先生被批得一塌糊塗,今天我也為馮友蘭先生做個平反。

我覺得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就要有民族的自信。世界上有大陸法系有海洋法系,現在我們海峽兩岸都不是大陸法律、海洋法系,那麼我們自己的法系在哪裡?其實中國也有一套法系,那就是中華法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必要復興中華法系。所以我非常支持國學院成立法家學會,推動當代法家學說的研究。我覺得法家研究也應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盡一點力量。儒法治道的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也正在於此。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