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素問軒 米醫生 清晨7點多,與大部分老人不同,92歲的老藥師楊文琪已準備出門去藥房上班了。 他是江蘇省最年長的中藥炮製藥師,更是「金陵楊氏中藥炮製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15歲學徒工開始到現在,他與中藥打了一輩子的打交道,整整77年了,從未間斷過。 我懷揣對「金陵楊氏中藥炮製技術」的崇仰拜訪老藥師楊文琪。 楊老是民國14年那年出生在江都周家樓鎮,祖輩從清代開始經營中藥生意並創建『恆德堂中藥店』,1943年剛滿15歲的他遵父親之囑,赴泰州『翟泰和藥店』拜老闆翟邦俊為師,正式開始學習中藥的炮製技術。 楊老說學徒工一開始是沒有工錢的,有時候磨藥就要磨一整天,如果偷懶是要被師父罵的,學徒的大部分時間就是跟着師傅幹活,當我問他師父會不會教你啊,他笑着說:師父讓你跟着干就是在教你呀。 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開始,楊老被分配到南京同仁堂開始負責保管名貴藥材直到退休,退休後他也沒歇停下來,繼續和中藥打交道,他說:活着的日子,就得勞動,不勞動,不得食。 當我問及楊老如何看待中醫將亡於中藥時,他臉上露出了一絲凝重。他說,只要藥材從他眼前過去,別說真假,是不是道地藥材?有沒有炮製過?他看上一眼就能認出。現在的藥材加工,確實很少像他們當年那樣細緻了。 比如巴豆霜,在過去他們會取淨巴豆仁,用布包裹着然後反覆碾爛它,給它去油,整個過程可能會花上數天,但如今呢?因為炮製不過硬,很多醫生不敢用它了,這也意味着巴豆霜傳統炮製的工藝也面臨消亡了。 再比如過去師父對他說乳香「去油而除毒」,可現在藥房裏看到的乳香大部分卻還是油油的,到底炮製了沒炮製呢? 楊老說:古訓有言「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傳統中藥炮製技術,浸、泡、煅、煨、炒、蒸、煮,一藥一方,工序繁雜,但收益利潤甚微啊,願意傳承它們的人越來越少了。 除此以外,比如水泛丸,以前有些人吃湯劑不方便,他會將中醫開出的方子裏,一部分藥熬成湯劑,一部分藥打成粉,然後甩動匾子製成小丸子給病人,如果是孩子他就會把顆粒甩得小一點,可工業制丸能這樣隨機一人一方調整嗎? 以前,好藥工泛出來的丸子根本都不用過篩,丸子切開後裏面藥粉層次分明,顆粒大小均等,甚至可以根據入藥歸經來逐一制丸,這遠比工業制丸更接近中醫一人一方的思維啊! 說到動情時,這個周伯通似的中藥老頑童便給我演示起來,他一邊泛丸,一邊笑着說:希望自己能做到100歲,他說做人心態最重要,他每天都抱着「開心」去做藥。 當我問及楊氏制丸有什麼獨特之處,能否將其製法傳承下去呢? 楊老開心地大笑着說:好好好,他說「金陵楊氏中藥炮製技術」是屬於大家的,其中一部分是自己從師父那傳承下來的,還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思考,任何東西放在那裏只是擺設,用得越多才能傳承得越快越廣。 他說,中醫的方子有君臣佐使配伍,制丸也是如此,通過方劑炮製來加強它的功效,或糾其偏性再合適不過了,比如很多人擔心吃阿膠上火,那怎麼辦呢?我們就可以在加工過程中,用菊花汁去炮製阿膠膏啊,楊老稱其為楊氏制丸附製法。 最後,當我握着楊老的手,急切想感謝他時,這個頭髮花白的老人望着我對我說了一句:中藥古法炮製的傳統不能丟啊。 送老人回到南京的家,看着他上樓的背影,我在2018年立下一個小願望:希望為楊老出一本書,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將他畢生經驗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也許這是對這個近百歲老人最好的祝福,也能為世人一個提示,我們中醫中藥的靈魂不能丟,冰冷的機器永遠替代不了有心的手工製作,匠心與仁心才是真中醫! I版權聲明 本文源於『素問軒』,作者/米醫生,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半夏 視覺|三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