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胃疼一年犯了好幾次了,不敢吃飯還噁心、乾嘔,醫院檢查說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也治療過,藥沒少吃,一吃上那些藥片感覺疼得更嚴重了。』家住北京的劉女士近來深受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折磨,為了根除體內的幽門螺桿菌她曾嘗試四聯療法,但是一吃上醫生開的抗生素就覺着胃疼得更嚴重了,一年下來治療收效甚微。劉女士打聽到北大醫院開設了幽門螺桿菌專病門診,該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張學智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便專程趕來,求醫問診。 『臨床中,這種反覆性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並不少見。』張學智表示,如今僅依靠抗生素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對不少感染反覆發作的患者來說已經捉襟見肘。張學智團隊致力於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讓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了更多的個性化解決方案。 中西醫結合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幽門螺桿菌是紮根在人體胃黏膜中的一種細菌,也是胃癌的Ⅰ類致癌原,通常通過共用碗筷、不潔飲食等方式完成『遷徙』。據張學智介紹,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為56.22%,也就是說我國有近8億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臨床上最常見的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為『質子泵抑制劑PPI+兩種抗生素』為主的三聯或『質子泵抑制劑PPI+兩種抗生素+鉍劑』為主的四聯療法。 隨着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其耐藥問題已成為根除幽門螺桿菌失敗的主要因素,尋找安全有效的非抗生素藥物成為目前醫學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方向。張學智提出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治、補救及維持治療等方面的新思路,明顯提高了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尤其適用於身體情況難以承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以及經中醫扶正祛邪加上自身免疫力變化有自愈機會的青少年患者。 張學智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性疾病病機為邪毒內侵,傷及正氣,氣機升降失調。不同於模式化抗生素聯合治療,張學智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診療中更注重病機,四診合參,中西結合,扶正祛邪兼顧,內外同治,因人施治,利用西醫標準三聯療法聯合辨病單用中藥、辨病結合辨證論治、辨病採用分期中藥治療等中醫藥治療方法,成效顯著。 觀舌象重個體辨證施治痛苦小 『不少人到基層門診去看病和大夫說有口氣時,大夫都會看看舌苔,一旦發現是黃膩苔,心裡就有數了,口氣多半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就會建議患者做個幽門螺桿菌檢測。』張學智說。舌內通五臟、外系經絡,尤其對於脾胃系統疾病,患者舌苔白厚膩、黃膩,多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且臨床證實80%此類患者確實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此外,臨床上舌質紅、苔薄黃的患者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高發人群。 曾經有位69歲的患者因2個月內反覆胃部不適到張學智的門診來看病,當日碳十三呼吸測試為陽性,張學智判斷其為濕熱內阻型胃痛,開出了清熱化濕、理氣消脹止痛的方子配合抗生素服用,服用2天後患者出現了嚴重噁心、頭暈等症狀,於是停了抗生素改為純中藥治療。10天後患者不適減輕,張學智又結合患者年老體弱、正氣虧虛、脾胃虛弱的情況,調整治療以健脾益氣和胃為法,逐漸讓患者擺脫了病痛。 說到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方案,不少人認為就是清熱、化濕、解毒,雖然這一系列過程後療效不錯,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張學智介紹,臨床上使用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幽門螺桿菌多針對年老體弱者,對於他們來講,健脾益氣扶正為治則,機體正氣充足則祛邪外出,濕熱、鬱熱等邪毒驅除之後,轉為益氣扶正,防止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另外,扶正同時,要防止助邪,應以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指導用藥。 不斷研究探索在全國範圍推廣 2012年9月~2013年11月,張學智團隊參與以土荊芥、水團花為主要成分的中成藥聯合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治慢性胃炎患者與標準四聯療法方案比較研究,統計數據證明此法與標準四聯療法作用相當。 近年來,張學智及其團隊借力北大醫院胡伏蓮教授牽頭的消化內科優質資源不斷完善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探索,先後承擔包括國家、北京自然基金等多項基礎和臨床科研課題,負責2018年首都衛生發展重點科研課題中西醫結合對難治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研究、2017年首都特色項目中藥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後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等,進行病證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及中藥荊花胃康膠丸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多項研究並取得突破。 周末本應該是上班族最期盼的休息時光,但對於張學智團隊來講周末卻更加繁忙,他們常要奔赴不同的地區,與當地醫生交流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最近進展。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方法不僅在北大醫院相關科室廣泛應用,並且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廣。(張斯文) (A)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