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赣江从这里穿过。有“南国药都”之称的樟树市,横跨赣江中游。从这里发源,樟帮作为三大药帮之一,享誉全国。 对于很多樟树人来说,曾经药船穿梭,药商云集的老码头,由于水运的没落,现在略显寂寥。与老码头的寥落不同,这里的药材市场依旧红火。中药,是樟树的灵魂。炮制,是樟帮的血脉。 这位从远古走来的老药王,还保有着朝气蓬勃的面容,而它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传承。 炮制循古法 饮片终流芳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樟树药俗代表性传承人、樟帮第七代传承人——在袁小平这里了解樟帮炮制,是最好的起点。 樟帮炮制分为三大工序,净制、切制和炮炙。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考究的要求。 净制,是中药饮片炮制的第一步。樟帮净洗药材重视季节气候,夏秋气温高,水洗时间短;春冬气温低,水洗时间长。切制,依照药性和临床,有圆片、斜片、直片、肚片、丝条片等形状。而炮炙就更有讲究了。炒黄、米炒等炒法,酒炙、醋炙、盐炙等炙法,明煅、闷煅等煅法,还有蒸、煮、煨、水飞等不一而足。 樟帮中药炮制,尤重辅料。辅料运用讲究地道,用量适度。豆腐制珍珠粉,鳖血制柴胡,童子尿制马钱子等,都是樟帮内部流传的秘诀。 “光炮制用的辅料,我就可以讲三天三夜。”袁小平并非夸大其词。只辅料一项,就分固体、液体和特殊辅料,固体中又有糙米、滑石粉等,液体中有猪心血、甘草汁等,至于特殊辅料,更是不胜枚举。用不同的辅料和方法,将古人的经验、药物性能与临床结合,独具自己的一派风格,是樟帮炮制得以传承至今的原因。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炮制方法,作为炮制行业的翘楚,每一种,袁小平都熟稔于心。 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因此作药用时应先祛毒。古人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附子祛毒可以用盐水浸泡,将其制成盐附子。而在樟帮,有特殊的炮制方法,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境界。 袁小平,是深谙此法的高人。尽管胸有成竹,但他还是一丝不苟,不敢怠慢。将盐附子洗去盐分,冷水漂2天,用竹片刮去外皮后放入清水漂洗。之后,切成2毫米的厚横片,用米泔水漂3天后取出生姜片拌匀,再放入蒸笼中蒸至透心。 蒸,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水有冷热之别,火有文武之分,水火平衡,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很难吃透。蒸制完成,将其倒入大筛内扇凉,最后用小火烘干。这样,一整套的炮制流程才算完成。用这种方法炮制出的附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临江片。 在袁小平手里,附子从毒药变成了良药,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 作为一味有毒性的中药材,附子声名在外。几乎每年的樟树中药材交易会上,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都会找到袁小平,指明要看附子的炮制过程。 政策加持解开人才“方程式” 等待,是附子炮制的必经之路。慢,也是炮制人才成长的困局。 “怎么没见你的徒弟?”不少客商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句话刺痛了袁小平。他不得不承认,由于待遇不高,地位不高,成才过程缓慢,中药炮制行业很难留住年轻人。 人才在哪,是当前樟帮面临的致命问题。这道“人才在哪”的方程,难不倒身经百战的袁小平。从他的嘴里吐出沉甸甸的两个字:抢救。 抢救断档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于是,2002年,袁小平设立了中药饮片公司——天齐堂。设立之初,便聘请了46位老药工,不仅给予了老药工可观的待遇,激励老药工发挥余热教授徒弟,并且,依托企业的发展,寻找和培养樟帮传承人才。 个人抢救的力量微薄,但政策的支持却给了樟帮新生的火种。 2009年,樟树市政府设立了200万元老药工传承奖励扶持基金,给予老药工和传承人每人每月600~1000元补贴。 江西省人社厅还在天齐堂设立了袁小平中药炮制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开展技术革新、成果转化、传艺带徒等工作提供经费补助。 2017年,樟树市制定了《樟树市“中国药都”中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0年)》,其中近期目标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支专业的中医药研发及樟帮炮制传承人才队伍。 这些消息,给了袁小平莫大的鼓舞。在政策的扶持下,很快,就形成了师傅愿意教、徒弟愿意学的良性循环。 天齐堂还聘请老药工定期对职工进行传承培训。以天齐堂为蓝本,樟树市多家中药饮片企业,大部分都专门设立了中药材炮制班,有些中药企业还制定了师带徒的管理办法。 现在,全国各地报名来天齐堂学习的表格,堆满了他的桌子。“国家各方面的政策优惠,提高了传承人的收入和地位,也给了中药炮制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袁小平说。 吸引高校人才按下传承“快捷键” 将润泽好的白芍段放在刀下的这一会儿工夫,袁小平已被南昌大学2014级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围住。很快,1寸的白芍被切成300多片,片片薄如蝉翼,临风欲扬,捧在手心,轻轻一吹,如雪飞散,这就是传统切制技艺“白芍飞上天”。 “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肉桂薄肚片,半夏鱼鳞片”这些传统的切制技艺,正鲜活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 切制,最便于展现樟帮特色,也最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因此每有学生来参观,袁小平总会表演一套自己的绝活。 与年轻学子交流,是古老的樟帮与现代接轨的方式,也按下了樟帮传承的快捷键。 在高校,年轻学子也开始与古老的樟帮对话。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江西中医药大学成为了樟帮炮制人才成长的摇篮。 创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药炮制学科,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日臻成熟。2015年,江西中医药大学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并构建了传承樟帮的研究体系。 樟帮传承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龚千锋教授说:“将传统的炮制方法发扬光大,是我们的重任。” 袁小平欣慰地看到,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的辐射作用下,中药炮制也不再是边缘学科。 去年暑假,天齐堂迎来了一批“新药工”。他们穿着工作服,与药工师傅们同吃同住,学习樟帮炮制的方法。 这是天齐堂为高校学生设置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到中药炮制的第一线。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博士于欢在天齐堂参与了炒炭法制大蓟炭的全过程。 取大蓟段,放置容器内,用武火加热。再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凉。制出来的大蓟炭表面焦黑,质地松脆。炒炭后大蓟凉性减弱,收敛止血的作用增强,用于治疗吐血、咳血等症状。 在袁小平的指导下,于欢体验了比课堂更为生动鲜活的炮制过程。 于欢说:“如果不是实地学习,我不会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传承的重要方法。“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动手”是龚千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而对于袁小平来说,能有人想学、肯学、坚持学,是他最想看到的场景。 他也正试图影响更多的人。袁小平走出工作室,指着工作室外面的一片空地说:“未来,这还会建立樟帮炮制博物馆。” “对年轻人来说,与药材相守,是一种修行。”袁小平说。(徐婧) (C)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