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平原南緣,贛江從這裡穿過。有『南國藥都』之稱的樟樹市,橫跨贛江中游。從這裡發源,樟幫作爲三大藥幫之一,享譽全國。 對於很多樟樹人來說,曾經藥船穿梭,藥商雲集的老碼頭,由於水運的沒落,現在略顯寂寥。與老碼頭的寥落不同,這裡的藥材市場依舊紅火。中藥,是樟樹的靈魂。炮製,是樟幫的血脈。 這位從遠古走來的老藥王,還保有著朝氣蓬勃的面容,而它保持年輕的秘訣,就是傳承。 炮製循古法 飲片終流芳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樟樹藥俗代表性傳承人、樟幫第七代傳承人——在袁小平這裡了解樟幫炮製,是最好的起點。 樟幫炮製分爲三大工序,淨制、切制和炮炙。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考究的要求。 淨制,是中藥飲片炮製的第一步。樟幫淨洗藥材重視季節氣候,夏秋氣溫高,水洗時間短;春冬氣溫低,水洗時間長。切制,依照藥性和臨床,有圓片、斜片、直片、肚片、絲條片等形狀。而炮炙就更有講究了。炒黃、米炒等炒法,酒炙、醋炙、鹽炙等炙法,明煅、悶煅等煅法,還有蒸、煮、煨、水飛等不一而足。 樟幫中藥炮製,尤重輔料。輔料運用講究地道,用量適度。豆腐制珍珠粉,鱉血制柴胡,童子尿制馬錢子等,都是樟幫內部流傳的秘訣。 『光炮製用的輔料,我就可以講三天三夜。』袁小平並非誇大其詞。只輔料一項,就分固體、液體和特殊輔料,固體中又有糙米、滑石粉等,液體中有豬心血、甘草汁等,至於特殊輔料,更是不勝枚舉。用不同的輔料和方法,將古人的經驗、藥物性能與臨床結合,獨具自己的一派風格,是樟幫炮製得以傳承至今的原因。 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炮製方法,作爲炮製行業的翹楚,每一種,袁小平都熟稔於心。 附子,是植物烏頭的子根,其富含的烏頭鹼有劇毒,因此作藥用時應先祛毒。古人將生附子搗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殺死獵物。附子祛毒可以用鹽水浸泡,將其製成鹽附子。而在樟幫,有特殊的炮製方法,使附子祛毒後,在藥性上達到新境界。 袁小平,是深諳此法的高人。儘管胸有成竹,但他還是一絲不苟,不敢怠慢。將鹽附子洗去鹽分,冷水漂2天,用竹片刮去外皮後放入清水漂洗。之後,切成2毫米的厚橫片,用米泔水漂3天後取出生薑片拌勻,再放入蒸籠中蒸至透心。 蒸,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水有冷熱之別,火有文武之分,水火平衡,沒有幾十年的功夫,很難吃透。蒸製完成,將其倒入大篩內扇涼,最後用小火烘乾。這樣,一整套的炮製流程才算完成。用這種方法炮製出的附子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臨江片。 在袁小平手裡,附子從毒藥變成了良藥,成爲『回陽救逆第一品』。 作爲一味有毒性的中藥材,附子聲名在外。幾乎每年的樟樹中藥材交易會上,很多慕名而來的外地客商都會找到袁小平,指明要看附子的炮製過程。 政策加持解開人才『方程式』 等待,是附子炮製的必經之路。慢,也是炮製人才成長的困局。 『怎麼沒見你的徒弟?』不少客商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句話刺痛了袁小平。他不得不承認,由於待遇不高,地位不高,成才過程緩慢,中藥炮製行業很難留住年輕人。 人才在哪,是當前樟幫面臨的致命問題。這道『人才在哪』的方程,難不倒身經百戰的袁小平。從他的嘴裡吐出沉甸甸的兩個字:搶救。 搶救斷檔的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於是,2002年,袁小平設立了中藥飲片公司——天齊堂。設立之初,便聘請了46位老藥工,不僅給予了老藥工可觀的待遇,激勵老藥工發揮餘熱教授徒弟,並且,依託企業的發展,尋找和培養樟幫傳承人才。 個人搶救的力量微薄,但政策的支持卻給了樟幫新生的火種。 2009年,樟樹市政府設立了200萬元老藥工傳承獎勵扶持基金,給予老藥工和傳承人每人每月600~1000元補貼。 江西省人社廳還在天齊堂設立了袁小平中藥炮製技能大師工作室,對開展技術革新、成果轉化、傳藝帶徒等工作提供經費補助。 2017年,樟樹市制定了【樟樹市『中國藥都』中醫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30年)】,其中近期目標明確提出要打造一支專業的中醫藥研發及樟幫炮製傳承人才隊伍。 這些消息,給了袁小平莫大的鼓舞。在政策的扶持下,很快,就形成了師傅願意教、徒弟願意學的良性循環。 天齊堂還聘請老藥工定期對職工進行傳承培訓。以天齊堂爲藍本,樟樹市多家中藥飲片企業,大部分都專門設立了中藥材炮製班,有些中藥企業還制定了師帶徒的管理辦法。 現在,全國各地報名來天齊堂學習的表格,堆滿了他的桌子。『國家各方面的政策優惠,提高了傳承人的收入和地位,也給了中藥炮製更大的空間和舞台。』袁小平說。 吸引高校人才按下傳承『快捷鍵』 將潤澤好的白芍段放在刀下的這一會兒工夫,袁小平已被南昌大學2014級製藥工程專業的學生們圍住。很快,1寸的白芍被切成300多片,片片薄如蟬翼,臨風欲揚,捧在手心,輕輕一吹,如雪飛散,這就是傳統切制技藝『白芍飛上天』。 『木通不見邊,陳皮一條線,肉桂薄肚片,半夏魚鱗片』這些傳統的切制技藝,正鮮活地展現在學生們眼前。 切制,最便於展現樟幫特色,也最能夠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因此每有學生來參觀,袁小平總會表演一套自己的絕活。 與年輕學子交流,是古老的樟幫與現代接軌的方式,也按下了樟幫傳承的快捷鍵。 在高校,年輕學子也開始與古老的樟幫對話。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江西中醫藥大學成爲了樟幫炮製人才成長的搖籃。 創建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中藥炮製學科,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日臻成熟。2015年,江西中醫藥大學被確定爲首批國家級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並構建了傳承樟幫的研究體系。 樟幫傳承導師、江西中醫藥大學龔千鋒教授說:『將傳統的炮製方法發揚光大,是我們的重任。』 袁小平欣慰地看到,在江西中醫藥大學的輻射作用下,中藥炮製也不再是邊緣學科。 去年暑假,天齊堂迎來了一批『新藥工』。他們穿著工作服,與藥工師傅們同吃同住,學習樟幫炮製的方法。 這是天齊堂爲高校學生設置的實習基地,讓學生走到中藥炮製的第一線。 江西中醫藥大學中藥炮製學博士於歡在天齊堂參與了炒炭法制大薊炭的全過程。 取大薊段,放置容器內,用武火加熱。再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灑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涼。制出來的大薊炭表面焦黑,質地鬆脆。炒炭後大薊涼性減弱,收斂止血的作用增強,用於治療吐血、咳血等症狀。 在袁小平的指導下,於歡體驗了比課堂更爲生動鮮活的炮製過程。 於歡說:『如果不是實地學習,我不會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傳承的重要方法。『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動手』是龔千鋒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而對於袁小平來說,能有人想學、肯學、堅持學,是他最想看到的場景。 他也正試圖影響更多的人。袁小平走出工作室,指著工作室外面的一片空地說:『未來,這還會建立樟幫炮製博物館。』 『對年輕人來說,與藥材相守,是一種修行。』袁小平說。(徐婧) (C)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