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家長給孩子餵食活蝌蚪的視頻曝光,這位家長把碗中水裏不停遊動的活蝌蚪一口一口餵進孩子口中,家長稱可以強身健體。網友對此展開了激烈爭論。 有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活吃過蝌蚪,但是更多的網友認為這不科學。有網友稱,蝌蚪入藥在明代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中已經有記載:『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一水吞之,雲不生瘡亦解毒之意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原文的『俚俗』二字是『民間』的意思,【本草綱目】作為古代『百科全書』式的醫典,只是記載了這個民間比較常見的習俗,不等同於作者就認同了這種用藥方法。 查閱中醫古籍不難發現,雖然古代中醫確實把蝌蚪藥用,但是很多記載蝌蚪入藥的方子都是外用,並不是讓患者直接活吃蝌蚪。比如,【本草拾遺】中記載蝌蚪『主火飈熱瘡及疥瘡,並搗碎敷之』,【本草蒙筌】中記載『爛搗為火瘡敷藥,絕無瘢痕』,【本草求原】中記載蝌蚪『治火飈熱毒,一切瘡療:蝌蚪一升,淘淨,加舊石灰半斤,稠成水,日曬,調加三黃散攪勻,再曬至干收藏,臨時加冰、麝,水(化)開搽』。 此外,現代的自然環境跟古代的自然環境還有一定區別,比如有的河流被污染過,有的蝌蚪本身攜帶有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來治療疾病,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健康風險。比如如果活吃蝌蚪感染『裂頭蚴』的寄生蟲,一旦裂頭蚴侵犯到腦部時,患者會出現劇烈頭痛,更嚴重時會引起顱內高壓,危及生命。 古人對於疾病的認知畢竟有一定的局限,有些流傳下來的偏方,有可能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版本,如果盲目使用,還是存在很多健康的風險。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個視頻又一次引起了網友對於中醫的爭議,但是,我們應該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要片面、碎片化地解讀中醫古籍的一些詞句,更不能讓中醫古籍為這些所謂的偏方『背鍋』,以訛傳訛的結果只能是讓中醫偏離其本質,只能讓民眾更加誤解中醫。所以,建議大家不要盲從偏方,治病養生都要遵醫囑。 對於一些偏方,我們一方面要客觀地批判,一方面也應該積極地研究。比如,之前曾在網上引發熱議的經血入藥,實際上,中藥裏面確實有月經作為藥用的記載,學名叫作先天紅鉛,出自【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但這有兩個意思,作為生理學名詞,指女子第一次來的月經;第二種意思是中藥名,古代有以初潮之月經,乾燥後取其粉末而入藥者,現中醫臨床已不用。但是,最近西醫卻把這個作為比臍帶血還有用的藥物資源來研究,而且也能用來治病。目前這項科技項目已經在浙江一家醫院開展了。專家們從女性經血中分離出『宮血幹細胞』,利用它治療肺損傷、肝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 中醫藥學是一座偉大的寶庫,等待着我們去發掘,前提是做好擇善而從的繼承和腳踏實地的創新,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中醫古籍,做中醫古籍的真正傳承人,而不是人云亦云、斷章取義的『鍵盤俠』。 (作者楊璞單位系南京中醫藥大學) (A)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