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找準定位,牢固樹立現代中醫教育觀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8-4-13 09:44|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2565| 評論: 0|原作者: 傅文第|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2版

摘要: •中醫院校教育要加深對現代教學理念的認識和體會,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以中醫藥文化為引領,以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為主線,加強中醫自信,提升中醫話語權。 •中醫教育工作者要準確把握時代發展進程、規律和脈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中醫院校教育要加深對現代教學理念的認識和體會,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以中醫藥文化為引領,以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為主線,加強中醫自信,提升中醫話語權。

•中醫教育工作者要準確把握時代發展進程、規律和脈搏,抓住中醫藥發展的歷史契機,把握中醫教育的文化源流和中醫與現代科學緊密結合的時代特徵,調整中醫教育的課程結構和知識架構,師古與創新相結合,發展與融合相統一。

中醫教育觀就是人們對中醫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中醫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係的認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中醫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在新時代大背景下,應該堅持中醫思維,緊緊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與魂,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主動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樹立現代中醫教育觀,辦好中醫教育。

找準定位 提升中醫話語權

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以及老齡化社會來臨,人類日益面臨健康危機的挑戰。目前,『疾病醫學』在向『健康醫學』轉變,『局部醫學』在向『整體醫學』靠攏。當前,『健康醫學』的新理念成為共識。中醫藥在與疾病作鬥爭,提高生活質量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理論體系和醫療模式等原創思維蘊含着系統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等國際前沿的科學思想,在『治未病』等許多方面走在西方醫學前面。

我們要科學審視中醫在當代醫學中的特殊地位和獨特價值,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崇洋媚外,要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為發展中醫理論與實踐技術服務。中醫理論發展要與現代科學成果緊密結合,實踐要與現代最新科學技術緊密結合,重視中醫器械研究和開發推廣,實現中醫現代化。隨着互聯網時代到來,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革命帶來了人們生活和學習方式的革命。中醫院校教育也要跟上時代步伐,加深對現代教學理念的認識和體會,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科學,以中醫藥文化為引領,以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為主線,滲透、補充現代醫學和其他替代醫學的優秀成果,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皆為我用,加強中醫自信,提升中醫話語權。

遵循規律 調整中醫教育架構

教育是傳授和內化的過程。傳授是基礎,體現教育目標、內容和教育者的主觀意志;內化是根本,凸顯被教育者能動性,內化於心,昭示行動自覺。醫學的本質要求其發展與創新必須與人類生產生活水平和認識自然、社會及自身能力相適應,必須與人類的文明成果應用水平相一致,同時還要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個體差異,堅持以人為本。

中醫不僅是醫術,同時也是哲學、道德和藝術的集合體,是複雜科學的典型代表。要轉變陳舊、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和潮流的思想和觀念,用現代思想和科技成果武裝和豐富中醫理論與實踐技術,這將應成為中醫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和新常態。中醫教育工作者要勇立潮頭,準確把握時代發展進程、規律和脈搏,採納科技發展前沿成果,充分理解和認識現代醫學發展的新動向,抓住中醫藥發展的歷史契機,主動調整中醫教育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策略,把握中醫教育的文化源流和中醫與現代科學緊密結合的時代特徵,以中醫藥文化為引領,調整中醫教育的課程結構和知識架構,師古與創新相結合,繼承與揚棄相一致,發展與融合相統一。

中醫藥學歷經千載發展,積累了豐富的醫學文獻、中醫學理論和實踐技能,形成了較為完整系統的中醫學體系。要學好中醫就要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悟妙道。讀經典就是要體會中醫的理論、思想和診療實踐精華,體會文化中醫、醫學中醫、養生中醫和智慧中醫的核心思想和元認知,體會傳統中醫的原汁原味。

我們生活在西方自然科學思想為主流的現代社會,遠離了中醫生成和發展的文化環境和社會認知氛圍。繼承與發展是社會永恆主題,也是中醫傳承與創新的生命。中醫教育工作者要有戰略眼光,要學會登高望遠,既回望過去,更關注當下,還要展望未來。從中醫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晰看到,古老而神奇的中醫從來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從來沒有拒絕先進文明的浸染和交融。中醫在中華文化的引領下,以包容天下的胸懷,兼容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形成了今天浩繁而博大的醫學思想和診療技術,當下中醫傳人更要繼承和發揚古代先民這一優良傳統,積極吸收自然、社會和人文等一切文明成果,發展中醫藥學,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科學技術成就,努力使中醫插上現代科學翅膀,主動開展傳統醫學的經驗知識與現代生物醫學交叉研究,使中醫藥學創新性發展,培養中醫人的天下情懷和仁心仁術理想,解決群眾疾病痛苦,滿足人民健康養生的需要。

改革創新 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

實現振興祖國傳統醫學的偉大目標,中醫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我們認為,確定發展方向和尋找最佳路徑是關鍵。一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醫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明確中醫為本的主題主線,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和借鑑吸收現代醫學理論,發展中醫;二是要大量運用現代科學成果為中醫推陳出新所用,特別是借鑑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豐富中醫現代診療技術,使古老中醫與時俱進;三是要探索改變現有中西醫課程基本均分的模塊化課程模式,凸顯中醫教育的主線,加大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強調人文特色,以文化自覺,引領中醫自信;四是在把握中醫特色前提下,引進大數據思想和數字信息技術,創建智慧校園,利用互聯網建立教學數據庫雲平台,開展慕課教學、PBL教學和翻轉課堂等積極嘗試,開展研討學習、問題學習和實踐學習,創新中醫課堂教學新模式;五是運用跨界思維,讓中醫學生在體驗中醫奧妙的同時也看到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差距,從而更理性看待中西方醫學的不足與各自優勢,建立現代醫學觀,明確中醫發展之路。

教師是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教師隊伍建設歷來是教育諸多環節中的關鍵一環。隨着現代醫學占據生命與健康科學的絕對主流地位,在中西醫之爭和中醫是否科學等問題上,中醫漸處不利地位,出現『西醫化』『邊緣化』和『文化化』等趨勢。中醫的搖擺與沒落必然反映到中醫教育領域和中醫人才培養上。因為教師『教什麼』『怎麼教』,永遠是教育要回答和面對的問題。當前,中醫教育的一大困惑就是如何處理師承與現代教育的關係。班級授課制在現代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基礎醫學知識傳播上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但古老中醫學是建立在中華文化和古代樸素哲學基礎上的,與現代科學體系有路徑和思維等方面的差異,師承完美體現了中醫學習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性,是跟師、學經典、悟妙道的最佳形式。因此,現代中醫教育要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堅持以中醫為本,師承為先,堅持科學與中醫思想緊密結合,保持傳統教育的精華,突出文化引領作用,努力打造專業理論精通、傳統文化廣博、醫技精湛和師德高尚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優化環境 文化薰陶應從小抓起

中醫教育如何改革,中醫院校如何保持中醫傳統,是擺在每個中醫人面前的嚴肅課題。中醫傳承與發展一方面體現古老醫學的醫療特質,體現醫學屬性,另一方面,中醫藥學又承載着中華文化的原創文明,是精神脊梁和政治訴求的文化實現。中醫學的發展需要理論創新與現代科技支撐,同時更需要體制保障和法律規制。因此,推進中醫教育體制改革,首先必須形成全社會尊重、愛護、傳承中醫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可喜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頒布有利於保護、扶持、促進和規範中醫藥事業的大發展,使中醫人才培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另外,加大中華傳統文化根基教育,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早已成為中醫界和中醫教育者的共識。當前,我國醫學院校大學生普遍缺乏中華傳統文化薰陶和知識積累,用既有的科學思維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背景下的中醫學,勢必出現中醫教育與中醫傳承脫節、倒錯和困惑等問題。因此,繼承和發展中醫學必須以建立牢固而穩定的中醫思維為前提,而具有鮮明中華文化屬性的中醫思維必須從小訓練才能打牢基礎,運用自如。中醫學的成功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中醫『童子功』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必須從兒時誦讀『經典』起步,培養思維、態度和心性,只有基礎教育打下了良好的認識和初步學習的興趣基礎,到了大學才能目標堅定、思維連貫、認知一致、理通意達、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有助於對青少年開展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從小培養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少年強則中國強。中醫藥進校園要做到因時、因地、因人等『三因制宜』,要積極探索在中小學滲透開設中醫藥文化課程和專門開展中醫經典誦讀的少年班等新業態嘗試,中醫文化與基礎教育相結合,傳播中華文明核心理念,透視中華文化基因,傳播中醫藥原生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愛中醫、信中醫、學中醫和用中醫理念,打通中醫人才培養的文化通道,通過優質的中醫滲透教育,培養優秀的中醫傳承接班人。(傅文第)

(A)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