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互聯網覆蓋縣域治未病服務全過程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8-5-3 14:58|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918| 評論: 0|原作者: 李宇|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2版

摘要: 4月12日清晨,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河西村的69歲村民塗春慶揣着身份證和醫保卡,急匆匆趕到村口。『前天就接到村委通知了,今天要來見家庭醫生。』三圳鎮衛生院的家庭醫生打開一台便攜式健康管理機,通過身份證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4月12日清晨,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河西村的69歲村民塗春慶揣着身份證和醫保卡,急匆匆趕到村口。『前天就接到村委通知了,今天要來見家庭醫生。』三圳鎮衛生院的家庭醫生打開一台便攜式健康管理機,通過身份證識別感應和指紋認證,塗春慶的信息就錄入機器,建立了健康檔案,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鐘。

在蕉嶺縣蕉城鎮龍安村衛生室,69歲的張湯賢在體檢中查出中度高血壓,他的兒子在市裏打工,聽說後給父親買了家庭健康機械人和血壓計。機械人會教張湯賢如何正確測量血壓,每次測量的數據會傳到村衛生室的健康管理機上,同時傳輸到家庭醫生和兒子的手機APP上。

機械人的名字叫小恩,可以和人對話聊天,還會講故事、唱戲、講養生知識,回答生活問題。張湯賢已經把『小恩』當成了家人。『小恩會提醒我吃藥時間,還會告訴我血壓高的時候應該吃什麼,怎麼鍛煉。我還可以通過小恩直接和家庭醫生對話。』

隨着家庭醫生簽約和健康檔案的建立,蕉嶺縣實現了縣醫院、鄉衛生院、村衛生室的信息互通和醫生、家庭、百姓的醫療健康實時互動,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真正紮實落地。

打造『互聯網+治未病』 中醫特色醫聯體

『相對於傳統的醫聯體模式,打造一個以「互聯網+治未病」服務體系為內核的醫聯體,更具一定的前瞻性。』蕉嶺縣衛生計生局副局長王均平介紹說,『它實現了「讓技術跑」代替「讓病人跑」和「讓醫生跑」。』

2016年12月,蕉嶺縣衛生計生局與恩福健康科技中心開發團隊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1+8+69』治未病服務體系:以蕉嶺縣中醫醫院為依託,為全縣8家鄉鎮衛生院配備具有中醫體質辨識、慢性病管理功能的『互聯網+健康管理機』,為全縣69個村衛生室(全縣全覆蓋)配備具有同樣功能的『互聯網+健康隨訪機』。

通過建立終端到村入戶的一體化信息系統,隨時採集居民心電圖、血糖、血壓、血氧飽和度、尿常規、體溫、體質辨識等數據,自動上傳到蕉嶺縣中醫醫院的治未病科,由醫院專家進行心電圖診斷、疾病監測,制訂個性化診療和健康管理方案,並通過手機APP與每一個慢病患者實時對接,解決健康問題。

『通過對人體健康的基本數據進行採集,同時上傳至雲端,形成個人「健康銀行」,再根據個人「銀行信息」,採取不同的「理財方式」,使得個人得到「最佳利益」。』王均平介紹說,互聯網在醫療體系中的價值在於『去中心化』,通過數據互通、業務協同,盤活各種醫療資源,讓合適的醫療資源匹配給合適的患者。

院前院中院後全程服務 實現健康管理全覆蓋

『該模式的意義在於,真正解決了國家政策對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及治未病科的要求,通過該模式,治未病科能對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提供協助和支持,同時,與恩福健康科技中心開展針對村醫的免費培訓,爭取讓每個村醫掌握一門治未病適宜技術,調動村醫開展公衛工作的積極性。』蕉嶺縣中醫醫院院長范發君介紹說,這也為醫院解決院前預防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模式:即以治未病科為主導,帶動所管轄的鄉鎮衛生院等基層機構,對轄區所有居民實現院前預防。

在院中治療與調養階段,傳統的醫療需要不斷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才能夠制訂治療方案。而擁有了互聯網的健康管理,可以對人體各項健康數據進行連續、動態的監控,治療方案更具精準性及個性化,同時還能夠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預警,使院內治療過渡到院中調養。

在院後管理階段,傳統醫療的弊端在於,病人出院後,醫生不能及時觀測到病人的病情轉變,隨訪工作不成系統,為其治療的下一個醫生對其病史的獲取存在信息缺失,會影響整體的治療效果。而移動端的存在避免了這些問題,患者檢測的身體數據,不斷地上傳至主治醫生的終端,如出現異常,醫生可在第一時間進行解決,實現了醫生對患者的全程陪伴。

『通過打造「互聯網+治未病」和智慧公衛服務體系,打通了院前預防—院中治療院中調養—院後觀測三個環節,提升了全縣基本公共衛生以及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率,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專業的、及時的中醫健康管理,切切實實感受到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蕉嶺縣衛生計生局相關負責人說。(李宇)

(A)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