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者、繼承者與創新者,基礎教育必須激活學生內在的文化基因,培養其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之信心與能力。杭州師範大學國學院啟動的『攀登工程』——『國學研究與國學教育』項目正是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探索與積極回應。該項目以創建大學、中小學貫通的一體化開放合作格局爲著力點,旨在傳承中華文明,滋養明理、怡情、力行的素質,取得明顯成效。其項目研究成果【實踐本位的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模式】一書闡述了以『分層設計』爲中心軸,探究以『融合多元路徑』『構建課程模塊』『開發實踐化育』『強化文化浸潤』爲特徵的『一枝四葉』實踐本位創新模式。該研究具有理論創新與實踐推廣價值,尤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多主體協同合作。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專業性、寬博性與精深性決定了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採取開放、合作的協同創新教育模式。【實踐本位的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模式】顯示出中小學與大學、地方文博機構等組織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構建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化教育機制。該項目以杭州師範大學爲中心,形成高師院校、中小學一線教學單位、地方文博單位的強大合力,發揮了1+1+1>3的資源整合效用。在具體的協同合作中,各個組織發揮各自的資源與能力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通過創設文化環境、構建課程體系、實行體驗踐行等措施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提升青少年文化創新能力。在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創造性發展的階段,各個參與主體協力推進教育改革,協同探索合作模式。 其次,分學段有機銜接。根據【綱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要求,並結合不同年齡層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何俊等在【實踐本位的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模式】中以總體分層規劃爲基點,探索因材施教、分學段有機銜接的綜合改革實踐方略。在小學階段,採取知識學習與日常實踐化育雙結合,構建文化、精神、技藝等三層次校本課程與滲透式課程,實踐層面從易知、易用入手,著力於日常行爲與生活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真實成長』。在中學階段,側重培植學生發現、分析傳統文化資源的實踐能力。在構建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研究』課程群的同時,學校通過組建『傳統文化類』研究性社團,開展傳統文化的田野調查實踐等途徑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這種分層多元的、注重不同培養目標與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路徑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使傳統文化教育貫穿於中小學整個過程,爲大學階段的進一步教育奠定基礎。有關中小學可借鑑該研究構建的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路徑基本模型,並依據自身校園所處的地理文化環境和可操作性條件,創設具有自身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再次,全方位融入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一個一體化、全方位的過程,既是顯性知識的傳授與互動,也是隱性知識的浸潤與薰陶。【實踐本位的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模式】一方面嘗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地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包括基於傳統經典的校本課程、基於地方文博資源的校本課程、基於傳統技藝與風土習俗的校本課程、基於實踐的主體活動等。另一方面提出將課堂搬到日常生活,營造『傳統文化校園』,消除傳統文化與學生現實生活經驗的藩籬。學校採取『園文化』與『室文化』建設雙管齊下等有效舉措。如通過『園文化』建設打造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景觀文化、走廊文化、牆面文化、立柱文化、校訓文化等;通過『室文化』建設踐行『境教』理念的傳統文化體驗館,包括校史館、文化陳列館、傳統農業學習場所、名師工作室、班級文化角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學生置身於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有利於其逐漸積累起文化自覺意識,內化所學、所觀、所感,進而主動地將文化創造通過外化的實踐展現出來。 (作者:徐小洲,系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