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原來有一個網吧,當時不少人遇難。』四川省汶川縣水磨鎮黃家坪村的村醫楊芝華指向汶川縣中醫醫院旁的一處建築,回憶起『5·12』地震當時的情景,她仍歷歷在目。『十年了,回想起遇難的鄉親還是會難過,但我們活下來的人要把生活過得更好。我作為村醫就想多學幾樣中醫適宜技術為鄉親們服務。』 這一天,楊芝華到汶川縣中醫醫院參加培訓,五十多名醫護人員和村醫把醫院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建築風格頗具民族特色的醫院內處處可見中醫藥文化宣傳掛圖。這只是十年來汶川中醫藥事業的一個縮影,從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到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中醫藥在汶川的重建長卷中留下了獨具特色的一筆。 形成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原來的汶川縣中醫醫院在地震中受損,醫務人員當即分成3組,一組轉移病人,一組開展現場救治,一組搶救醫療物資,三天三夜我們都沒有合眼。』汶川縣中醫醫院院長譚剛當時就在救災一線。回想十年間,汶川縣中醫醫院從臨時的『帳篷醫院』,到搬進寬敞明亮、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新院址,他感慨萬千。 汶川縣中醫醫院現在地處汶川縣南部壽溪河畔的水磨鎮,這裡從商朝以來就是附近有名的『長壽之鄉』,災後重建中立足古鎮特色和羌族文化發展特色旅遊,被譽為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第一鎮。『搬遷到這裡是希望把醫院建成汶川南部的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更為優質的中醫醫療服務。』譚剛介紹,汶川縣中醫醫院搬遷重建後堅持中醫立院、中西並重,解決了水磨鎮、三江鎮等地群眾在當地『看不上病、看不好病、到縣外看不起病』的就醫難題。2014年該院成為阿壩州第一批二甲中醫院。 該院的康復科就是在災後重建中成長起來的科室。從地震傷害康復到慢性病康復,從三甲醫院『輸血』到實現自身『造血』,地震後1個人、一間房、一張桌子、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康復科已經在2016年建設成為省級重點專科,這也是阿壩州第一個康復科省級重點專科。 在災後重建中,這種從『輸血』到『造血』,從而提升災區中醫醫療水平的案例不只發生在汶川縣。四川省骨科醫院在地震救援中對都江堰市中醫醫院、北川縣中醫醫院進行了點對點醫療和物資援助。十年來,該院還以對口支援、進修培訓、學術交流、技術扶持等方式,對重災區的縣級中醫醫院進行扶持。 2014年啟動分級診療後,該院將重災區縣級中醫醫院納入分級診療協作體,在進修培養、駐地扶持、學術培訓等方面提供幫扶。目前,分級診療協作體已升級為四川省骨科醫院專科聯盟。 康養汶川中醫藥顯身手 漫步汶川縣,無論是縣城廣場、主要道路,還是在各個旅遊景點,『康養汶川』的宣傳條幅隨處可見,不時能在街道兩旁發現具有鮮明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館、羌醫館、膏藥鋪。發展全域康養旅遊是該縣近年來的重點。 在今年1月的汶川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縣長旺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8年該縣將圍繞『運動康養·生態頤養·老年文養』主題,促進旅遊與康養深度融合,推進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加快老年養護院項目建設。 按照汶川縣委縣政府的部署,汶川縣將在南部片區打造1000平方公里的生態康養基地,其中汶川縣中醫醫院參與並負責『康+養、醫+養』結合理念培訓和實施方案。 『一到暑期,這些桌基本都坐滿了。』彭家溝農莊是汶川縣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之一,餐廳服務人員隨口就能說出一連串藥膳名,由汶川當地產天麻製作的各類藥膳是這裡的熱門菜。不只在彭家溝農莊,『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如喝碗天麻湯』等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廣告和標語在水磨鎮的農家樂餐館中隨處可見。 目前,汶川縣中醫醫院不僅承擔着全縣村、鄉醫生的中醫適宜技術培訓,還負責全縣康養理念及藥膳製作推廣培訓,指導和提供汶川各農家樂及賓館的醫療保健養生、藥膳養生、中醫養生及慢病康養等技術和培訓,每年至少舉辦1~2期大規模培訓。 在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中,汶川縣中醫醫院依託自身中醫康復和治未病的優勢,探索建立了『醫、養、護、旅遊』四位一體的鷂子山養生醫療服務中心。『有食療養生、健康測評、康復治療,還有中藥材種植,目前還在探索階段,醫院主要提供醫療服務支持,希望未來能實現「醫院+基地+農戶+延伸病房」的合作模式。』譚剛介紹。 日前,四川省統計局發布了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重災區經濟發展相關數據。2017年,39個國定重災縣地區GDP是2008年的3倍,實現服務業增加值總量是2008年的3.7倍。其中,汶川縣2017年旅遊接待共600.2萬人次,完成旅遊收入27.15億元,以康養旅遊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對汶川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斷提升,以中醫藥為特色的康養旅遊正給包括汶川縣在內的地震重災區第三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趙維婷) (C)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