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醫學界智庫 中醫社會辦醫或迎來政策最大利好期5月8日,在『醫學界新戰略發布會』上,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醞釀調整關於社會辦醫的政策,『其中有一條是,二級及二級以下的醫療機構設置不再需要審批。』相對應的,國家將出台一系列『標準』——未來,辦診所、辦專科醫院、辦二級以下醫療機構承諾『按標準建立』後,行政審批進一步簡化,或能實現辦事『零跑路』。 另據報道,在不久前由IQVIA主辦的2018社會辦醫療機構創新峰會上,郝德明會長同樣透露了這一信息,並感嘆這份鬆綁社會辦醫療機構跨部門審評審批的文件力度相當大,『這在醫改政策的開放上是史無前例的。』 近年來,國家對於社會辦醫政策的紅利一波接一波。業內人士分析,隨着市場進一步開放,社會辦醫也已進入關鍵節點。因此,這一政策落地的可能性極大。 社會辦醫再迎政策春風 進入蓬勃發展期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數量平均複合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截至2017 年11月,全國非公立醫療機構 44.6萬餘家,占醫療機構總數的 45 %。全國醫院共計3萬餘家,其中,非公立醫院 1.78萬家,占全國醫院總數的 60 %,並以平均每年2000家的數量增加。 在數量上,非公立醫院已經超過公立醫院。在醫療改革的大潮下,社會辦醫正迎來其蓬勃發展期。 根據普華永道2017年數據,2016年,醫療健康行業的併購活動呈現爆發式增長。境內醫院併購數量增至106宗,與2015年相比翻了一番多;交易金額達人民幣161億元,較2015年增長了237%。醫院併購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的上演着。 此外,近年來,公立醫院與社會力量合作辦醫的趨勢明顯加強,尤其是舉辦混合制醫療機構的探索在各地興起,包括廣東中山、湖南湘雅、徐州三院、海南省腫瘤醫院等。 中醫社會辦醫蓬勃發展,是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策不斷推動的結果
在一系列國家政策指引下,社會辦醫的形勢越來越好。此外,多地也緊跟步伐,釋放利好政策。
政策驅動之下,社會辦醫的大潮,已然到來。 中醫社會辦醫大放開之後,如何監管一直以來,伴隨政策大放開之後而來的必定是大監管。 目前,隨着醫改的不斷深入,醫養結合、醫生集團、醫療商城、健康小鎮等大衛生大健康項目紛紛落地。可以預見,一旦二級以下醫療機構有望不再審批,社會辦醫或迎來爆發式增長,但如何加強監管成了擺在眼前的難題。 郝德明指出,目前,我國非公立醫院占全國醫院總數的60%,但服務量僅占20%,床位數僅占22%。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起點低、底子薄、整體層次不高,競爭力較弱。 此外,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經過近兩年的調研,發現非公立醫療行業內的突出痛點一個是社會信用問題,一個是服務能力問題。所以,要把這兩個問題作為抓手,來提高全行業的社會信用度、推進非公立醫院規範化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4月17日,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公示了對23所醫院進行信用評價和對16家醫院進行現場能力評價的結果,這是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在全國會員醫院開展信用與能力評價(簡稱『雙評』)以來,公示的第一批評價結果名單。未來,我們可以通過信用等級來選擇醫院。 郝德明表示,『雙評』是經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委和北京市的同意開展的。『雙評』工作是發揮行業協會對本行業醫療機構開展自律管理和服務指導的抓手,抓住了要害,彌補了行業監管的空白。核心目的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先樹立起一批行業榜樣,扶持行業正能量。 目前相關監管政策尚在制定之中,但從已經顯露的事實能夠看出,未來,社會辦醫信用體系的建立將成為政策監管之外的有力補充。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醫學界智庫』,作者/子不語,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半夏 視覺|三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