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稱足球為『蹴鞠』,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史記·蘇秦列傳】:『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說的是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齊國遊說齊宣王連橫抗秦時所見到的情景。由此可見中國的足球運動始於戰國時代。那時候的足球是用毛髮充塞,到了唐代則改為充氣皮球,裏邊用豬尿泡作球膽,吹滿氣封上口,外邊再用八片厚皮子縫起來。唐玄宗的重臣徐堅在【初學記】中說:『今蹴鞠曰戲球。古用毛纖結之,今用皮,以胞為裏噓氣閉而蹴之。』宋代的蹴鞠製作技術有了進一步提升,工藝精良,已接近現代足球。足球運動規則也更加完善。 宋朝從皇帝高官到貧民百姓無不熱愛踢足球,風靡全國。宋代著名畫家蘇漢臣繪有【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大臣趙普、楚昭輔、党進、石守信一起踢足球的情景,說明了當時蹴鞠是宋代初年軍中的一項體育活動。明代文人唐文鳳有【題蹴鞠圖詩】說:『舉世群雄競追隨,明良相逢同一時。會合正遇風雲期,乘閒且復相娛嬉。軍中之樂諒亦宜,青巾白袍大耳兒。』宋代皇帝愛踢足球、喜看足球當時普遍現象,據【宋史】記載,宮中舉行重大活動都有足球表演。宋徽宗趙佶就是個足球高手,他在皇宮裏成立了一支拿國家俸祿的專業球隊,專門陪他踢球。每年在他過生日的這一天,文武百官祝壽之後,皇宮裏的球隊都要進行踢球比賽。在都城汴梁,已經有了相當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出現了許多專門製作足球的手工業作坊,有品牌的就多達24 種。 在有關宋朝的一些史書和小說中多有足球的記載。小說【水滸傳】有一段文字描寫尚為端王的趙佶踢足球的情景:『見端王頭戴軟紗唐巾,身穿紫繡龍袍,腰系文武雙穗絛。把繡龍袍前襟拽紮起,揣在絛兒邊。足穿一雙嵌金線飛鳳靴,三五個小黃門相伴着蹴氣球。』正在踢得難解難分之際,一個球飛來,端王沒接着,滾向了人叢裏。『 那高俅見氣球來,也是一時的膽量,使個鴛鴦拐,踢還端王。』端王一看此人踢球本領不在自己之下,便讓他來一起踢。『 才踢幾腳,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來,奉承端王。那身份模樣,這氣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端王頓覺找到了知音,等他當了皇帝后,提拔『 踢球高手』高俅做了太尉。 在宋朝靠踢足球升官發財者何止高俅?宋太宗時有個張明,出身賤微,但是球技高超,經常陪太宗踢球,太宗非常喜歡他,提拔其任右羽林軍大將軍。真宗朝宰相丁謂擅長踢球,球技也是十分了得。新晉進士柳三復也擅長踢球,他得知宰相常在相府後花園踢球時,便天天去園外等候,尋找機會。終於有一次丁謂用力過猛,將球踢飛牆外,柳三復如獲至寶,頭頂着球入內求見。只見柳三復納頭便拜,頭上的球即刻轉到肩或背上,頭抬起時,那球又翻到頭巾上,拜揖再三,那球始終在頭、肩、背之間旋轉,不曾落地。丁謂嘆為觀止,不禁連連稱讚,便留作門客。 宋代除了皇宮官府有足球表演的專職人員外,民間也不乏高手,並且球場林立,踢者如雲。司馬光曾有詩曰:『東城絲網蹴紅球,北裏瓊樓唱石州。』張舜民也有『寶馬嘶風車擊轂,東市鬥雞西市鞠』的詩句。宋朝的足球運動在城鄉非常普及,全民踢足球。陸游【殘春】詩說:『鄉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竟成了清明寒食節必有的民俗活動。梅堯臣有詩云:『蹴鞠漸知寒食近,鞦韆將立小鬟雙。』陸游曾描寫道:『寒食梁州十萬家,蹴鞠鞦韆尚豪華。』 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城:『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則非仕宦者為之,蓋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與閒人所習也』。 當時宋朝還有齊雲社,相當於現在的足球協會或足球俱樂部。【水滸傳】第二回寫道,端王邀請高俅下場踢球,高俅不敢,端王說道:『這是「齊雲社」,名為「天下圓」,但踢何傷。』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也有詩曰:『四海齊雲社,當場蹴氣球,作家偏著所,圓社最風流。』比賽時球隊分為左右隊,每隊最多達16 人,隊長稱為『 球頭』。【武林舊事】卷四『 乾淳教坊樂部』曾詳細記載球員名單:『 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勝者趾高氣揚,風光無限;輸者垂頭喪氣,黯然失色,隊長的臉上還要被抹上白粉。場外觀者雲集,人山人海。陸游有詩描寫道:『蹴鞠場邊萬人看,鞦韆旗下一春忙。』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