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老文明,也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綿延至今的文明。那麼,有哪些重要因素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形成?文明的形成自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史前農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 首先來看中國史前農業的出現與擴展情況。2004年,浙江省浦江上山、小黃山等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村落,出土了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遺存。這說明,距今一萬年左右,在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稻作。稻作農業的出現開啟了人類發展的新紀元。在距今9000年的湖南澧縣彭頭山和八十壋遺址、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及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也出土了較多的炭化稻米和石鏟、骨耜、石鐮等農業生產工具,表明當時的稻作農業已取得了顯著進步。 就在南方地區發明和發展稻作農業的時候,在中國北方也開始了粟和黍的栽培。在北京門頭溝區東胡林遺址,出土了距今近萬年的少量栽培的粟和黍遺存。到了距今8000到7000多年前,粟和黍的種植技術在中國北方地區廣泛傳播開來,農業成為最重要的生產部門。在距今7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的一些窖穴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粟,這是粟作農業發達的證明。 在長江下游地區,隨着稻作農業的發展,生產工具出現了革命性變革。稻作出現後,人們以耒耜為主要農具。到了距今5500年前後的崧澤文化晚期,又發明了石犁。到了距今5300到43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犁已經得到普及應用,這一時期出現了長寬各數十米的規整的大面積水田。在水田表面發現了水牛的足跡,表明已經出現了牛耕。這一時期,還發明了多種耕作水田用的石質生產工具。農具的改進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發展。 那麼,史前農業的發展在文明形成過程中具體產生了哪些作用?一是促進史前手工業的發展。史前農業的發展使一部分勞動力可以脫離農業生產,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促進了手工業發展。琢玉技術就是突出例證。二是促進對自然界的了解和認識。隨着農業在人們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農業有關的氣候變化日益受到重視,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逐漸摸索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時令節氣,認識到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重要相關性。三是促進祭祀的發展。隨着人們對氣候與農業重要相關性的認識逐漸加深,慢慢形成了一整套對農時節氣的祭祀活動,並延續至近代。四是促進人口的繁衍。史前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繁衍。在距今6000年左右,史前時期的村落數量開始激增,在中原地區出現了面積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平方米的村落,這是農業導致人口繁衍和集中的反映。五是促進社會分工的出現。農業的發展導致剩餘產品增加,使一部分成員可以脫離農業勞動,專門從事祭祀活動等事務,促進了社會分工的出現。社會分工又進一步導致了階層分化和貧富分化,推動人類社會向新的社會形態演化。六是促進了交換和貿易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剩餘產品的出現使不同氏族部落之間的產品交換成為可能,於是出現了最早的貿易,貿易的發展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無一不是在比較發達的史前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史前農業不僅為當時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食物,而且促進了社會分工和文化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