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還記得當年閱讀史鐵生先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時的情景。那是一個初夏的午後,西斜的太陽在院子裡灑下一層醬黃色。我坐在院裡,手捧著剛買來的【小說選刊】。當時,我對史鐵生這個名字還不太熟悉,是這篇小說充滿詩意的標題吸引了我。我是一口氣讀完這篇小說的,作品的字裡行間洋溢著作家對陝北那塊名叫清平灣的土地的無限眷戀,有著散文詩一般的優美和真摯情感。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從此記住了這位名叫史鐵生的知青作家。
二十多年過去了,那期刊物上的作品我大多已經忘記,但這篇小說卻斧鑿刀刻般印在我的腦海里。那是1983年,我被抽調到縣裡一個機關廢棄的大院裡幫助看守犯人。我真想把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這篇小說推薦給那些犯人,讓他們好好看一看。我相信,作家流露在作品中的那種善的力量,一定能喚起他們的良知,遠比教導員那一通做人的大道理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好作品就是好作品,果然,那篇小說獲得當年的全國優秀小說獎。那幾年的小說獎是最公正的,正因爲公正,才顯得神聖。 後來,我又讀到了他的中篇小說【插隊的故事】。這篇小說我每過幾年都要讀一次,是一篇值得反覆閱讀的好作品。我的感覺是:沒有一個知青作家,能對土地和農民有過那麼深厚而真摯的感情;沒有一位知青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那麼發自內心地敬重像黃土一樣質樸無華的老鄉,和他們建立深厚而純真的感情。在他眼裡,那些在黃土地上日夜耕耘的老鄉,沒有愚昧和狡獪,有的只是純樸和善良。是的,他把他的心,已經完全捧給了那塊土地。以致於讓我這個農村出身的作家,也不得不從他這些插隊作品中,去重溫那種久違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而讓人驚訝的是,他插隊只有短短的三四年時間,但這並不影響他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那片厚重的黃土地里。那年,他在【插隊的故事】後記中這樣寫道:『向乾燥貧脊的黃土要公糧,實在是不聰明,沒遠見。我們這些在那兒插過隊的人都有這麼個想法。國家可以十幾年不向陝北要糧,甚至倒貼,把林造起來,後福無窮。黃河下游的人也就不必惶惶然擔心黃水終有一日從天而泄了。』由此可見,他是一位多麼富有責任感和悲天憫人的作家呵! 在當下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的文壇需要的正是這樣有良知而又富有人文關懷的作家! 史鐵生先生雖然永遠離開了大家,但卻在他的作品中活著,在千千萬萬的讀者中活著! 來源:燕趙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