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人頭骨化石 刻辭卜甲 剛剛過去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各地文博單位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喚起人們對文化遺產傳播和傳承的關注。就在遺產日前夕,筆者走進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這裡的『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用一種特有的視角講述著流動的中華文明,是對於文化遺產保護、傳播與傳承的新的思考。 『半部中國考古史』 在北大賽克勒博物館裡,一個陳舊的木箱被擺在了顯眼的位置。這個由數塊參差不齊的木板拼接起來的箱子,顏色已有些發黑,幾根磨損嚴重的粗麻繩被釘子固定在箱面,像極了影視劇中古人留給後世的神秘寶藏。箱子上的兩行字因爲褪色而有些模糊:『白沙一號宋墓磚第123箱』。 20世紀50年代,前北大考古系主任宿白在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庫區的宋墓遺址發掘了大量墓室壁畫與墓磚,爲研究北宋仿木建築的雕磚壁畫墓提供了重要資料,被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此次『尋真』展,展出了裝有『前室東壁帳飾、東壁抱柱和南壁前斜線』的第123箱。出於保護原因,我們還不能看到箱內的文物,但這隻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箱子,卻是北大考古事業的縮影,箱子上一道道縫隙,正是前人探索歷史文化遺產時留下的痕跡。 如同箱子裝著不爲人知的歷史,考古,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神秘,卻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礎。北大考古發軔於1922年,1952年正式設立中國高校的第一個考古學專業,1957年開始獨立開展田野考古教學實習。60多年來,北大考古學專業雲集了蘇秉琦、宿白、鄒衡、呂遵諤、嚴文明、俞偉超、李伯謙等大師,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成果等方面,爲中國考古發展及文化遺產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爲『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 『尋真』展通過370餘件(組)文物、圖版、照片、報告、論文、工具實物等資料,展現了北大考古教學與科研取得的成績,同時也反映了這些年來中國考古發展的軌跡,有觀者稱,它展示了『半部中國考古史』。 歷史文化發展細節 『沒想到這裡的展品這麼豐富,歷史這麼悠久!』北大物理系博士馬楠感嘆道。在新石器時代考古單元里,『八里崗遺址』等考古成果揭示了仰韶文化的手工業技術、聚落與社會形態,吸引馬楠駐足觀看。 史前時期的考古成果是『尋真』展的一大亮點。在玻璃櫃中,一組頭骨、骨脊、肋骨、髖骨、尺骨等化石拼接成一副人形骨架,雖不完整,但可以辨出大致的人體形態。這組『金牛山人化石』1984年發掘於遼寧營口,距今26萬年左右,是迄今爲止發現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最完整的古人類化石骨架。1985年,這一發現入選了『全國五大考古發現』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比起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更加生動。在仰韶文化部分,出土於陝西泉護村遺址的泥質褐陶藝術品『鴞面』,臉型飽滿圓潤,雙目凸出,十分『呆萌』。而出土於山東北莊遺址的鳥形尊,首部呈鳥喙狀,尾部上翹呈喇叭形,器腹橢圓,兩側飾有短翼,造型憨態可掬。 順著年代走下去,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時期的考古成果相繼呈現,以考古出土地點爲展示單位,將骨、石、陶、銅、瓷等各類文物配以考古視角的文字和圖片,向觀眾講述文物發掘背後的故事,也傳達出考古工作對於中華文明溯源的重要性。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面對這麼豐富的文化遺產,精細的考古工作確實很重要。』美國遊客尼克·賽諾瓦認爲,考古可以幫助人們看到歷史文化發展的細節。『作爲一個美國人,我從未直觀地感受過我來自哪裡。這個展覽講述了一個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史,讓我非常震撼。』 教學科研並進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王思渝目睹了『尋真』展的整個策展歷程。當他看到『周公廟遺址』展區中的刻辭卜甲時,不禁回憶起自己田野考古的經歷。2011年,他參加學院組織的周公廟遺址考古實習,辛辛苦苦耗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挖出了一片甲骨。『挖出的那一瞬間真的很激動,但也擔心會不會漏掉別的文物。』王思渝說,考古工作要遵循一套嚴謹的科研程序,稍不留神,『歷史文明的真相』就會與你擦肩而過。 2004年至2011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周公廟遺址進行系統的考古發掘和田野調查。考古隊在此發掘了大量卜甲,爲研究周朝歷史與社會結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這一項目由此入選『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1990年國家文物局舉辦十大考古發現的評選以來,北大師生參與的重要考古發現已有30多項入選。『尋真』展陳列了入選曆年十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在強調觀賞性的同時,又緊扣教學科研主題,在反映學科建設歷程中總結經驗、啟迪未來。 北大賽克勒博物館副館長曹宏表示:『在展品的選擇上,我們更多考慮教學的需要,例如展示洪州窯的窯具、殘破的瓷片。』展覽中,不時會看到未完成修復的文物、測定年代的工具、田野考古日誌,等等。 『作爲高校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開館25年來秉承「考古傳遞理性,藝術激勵創新」的理念,舉辦了近百項展覽,成爲北京大學考古學展示教學與科研成果,培養文博行業專門人才的重要窗口。』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博物館館長杭侃表示。 『師生利用博物館的資源進行教學與科研,同時博物館也爲學生提供了實習的基地。』曹宏說,展覽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學生參與策展、布展、文物保護、藏品管理,融入文化遺產發現與保護、傳播與傳承的每一環節。 在『公共考古』愈漸受關注的當下,賽克勒這樣的『小眾』博物館也從教學科研功能向外延伸,用一種並非主流的展呈形式,將不那麼『完美』的文化遺存呈現給公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思維,通過與文化遺產的發掘者『對話』,引導公眾在『尋真』的過程中反思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杭侃所說:『讓文化遺產成爲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才能保護和傳承好我們的文化遺產,建立文化自信。』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