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藝壇走筆·莫因『丹青之病』遺恨千古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8-11 21:41|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640| 評論: 0|原作者: 楊泓|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中國自古就有創作歷史畫的傳統。要想更好地弘揚傳統,對創作中常見的問題、創作需要遵循的原則,都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被今人視為歷史畫的現存作品,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古代畫家選用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題材所 ...

中國自古就有創作歷史畫的傳統。要想更好地弘揚傳統,對創作中常見的問題、創作需要遵循的原則,都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被今人視為歷史畫的現存作品,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古代畫家選用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題材所創作的繪畫,主要描繪古代帝王、列女、先賢、名士等,遵循『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創作原則;第二類則是古代畫家畫的時事或當時的事物。第二類畫作因是當時人摹寫當時的人和物,所繪服飾、器用、建築等一般均能忠於現實,基本能反映當時的歷史真貌。而第一類畫作囿於繪畫者的歷史知識和創作態度,常出現以當時的服飾用器形貌來描繪古人的情況,成為影響歷史畫創作的痼疾。

20世紀30年代,一些去歐洲學習歸來的畫家,帶着新理念和繪畫技巧投入歷史畫創作,為其注入新活力。徐悲鴻油畫【田橫五百士】可視為代表。然而,囿於當年學術界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尚無法與今日相比,從晚清到民國一般認為明式服裝即古衣冠,該畫所繪衣冠兵器皆與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所處時代相差甚遠。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近年來,不少畫家注意到文物考古發現的資料,並且力圖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獲得許多可喜成果,向真正的歷史畫創作邁出了一步,雖然有一些作品利用文物考古資料仍存不當之處,也是可以逐步改進的。創作歷史畫需要付出極為艱苦的勞動,作者不僅應熟悉歷史,而且應該精通自己想描繪的那一段歷史,掌握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生產情況,全面收集有關文物形象資料,並加以分析。當然,更重要的是用繪畫藝術語言把它重現在人們面前。

藝術作品能否感人乃至經久不忘,主要在於它是否具有持久的藝術生命力。就我個人的看法,並不是所有描繪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畫,都夠得上『歷史畫』標準。這類畫作或許可以區別為三種不同類型,即『歷史畫』『歷史復原畫』和『歷史題材的畫』。歷史畫必須具備三項基本因素:首先,題材應該反映了古代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其次是真實性,因為歷史不是藝術的虛構,有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因此從生活習俗各方面都具有時代特徵,不論是服裝髮式,還是家具兵器,凡此種種都應儘量真實,否則就會鬧出笑話;再者是作品要具藝術性,這樣才能夠使人觀後引起情感共鳴。如果僅具備第一項和第三項,那就不是歷史畫,充其量只能稱為『歷史題材的畫』;如果僅具第一項和第二項,那恐怕更稱不上歷史畫,只能算作『歷史復原畫』。

因此,中國歷史畫創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就是兩點:一是要重視歷史的真實性;二是作品的藝術性。二者缺一不可。遵循歷史的真實性,第一是遵循歷史事實的真實性,簡而言之就是所選題材必須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不能采自傳奇小說或毫無根據的傳聞,更不允許個人杜撰;第二是遵循歷史場景的真實性,舉凡服裝、儀仗、車馬、建築、家具、器物都要依據歷史真實。要達到這兩個方面的要求,畫家就要進行十分艱巨的準備工作。第一方面的資料,起碼要去查閱正史中的有關史料,還要涉獵今人有關的研究論述。第二方面的資料,更要靠自己去查閱有關考古文物資料,還要認真去有關博物館觀察實物標本,以得到具象認知。總之在學術大道上,沒有捷徑可走,只想取巧甚至從網上弄一些別人現成的資料轉用,是絕對創作不出好作品的。

畫歷史畫也與個人愛好和藝術手法上爭奇鬥豔並不相容。在白紙上點兩個圓墨點、用廢銅爛鐵集合成比恐龍還大的鳳鳥、在一串畫面中畫各種正面側面皆丑曲的人面……這自然都是成功的現代藝術創作,但是這樣的藝術語言,不適用於歷史畫創作。在今日中國,畫家必須用現實主義手法去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

一個人,若缺少靈魂,軀體再完備,也只是個空殼。要完成一件好的歷史畫作,其靈魂是作品的藝術性。所以畫歷史畫是要用『心』用『神』去創作。這令人憶起俄國畫家蘇裏科夫用十年功力創作三幅歷史名畫的過程,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幾乎到了忘我的程度。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