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學食堂工地挖出了『寶貝』。廣州市考古文物研究院表示,考古人員在該地塊用地範圍內發現13處墓葬、1口水井,其中東漢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但受後期活動影響,破壞較爲嚴重,目前考古工作者仍在現場進一步勘探。 這個消息讓人措手不及,尤其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們,更是不知作何表情:難道自己在古墓上吃了四年的飯?網友們也紛紛變成段子手,各種段子紛至沓來。『中山大學的考古系,應該先把自己的學校挖個遍』,『學校廣播:請考古系的同學們來一下食堂,現場教學』,『考古系畢業生開心到暈厥——畢業論文不用愁了』…… 這則新聞之所以能變成段子素材,實在是因爲太具喜劇色彩。說到古墓,讓人想起武俠小說中的神秘派別,是小龍女的藏身之處;在影視劇中古墓也多遠離塵世,遍布機關,令人目眩神迷。誰能想到它竟然在學校食堂的下面?在糖醋排骨、麻辣香鍋、黃燜雞米飯的下面?歷史滄桑與飯菜煙火,實在太難聯想到一起,當巧合真的出現,也就產生了奇妙的玄幻感。 然而這種『巧合』,其實就是歷史的一種寫法。歷史,恐怕未必像個人簡歷一樣,按年份把事項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歷史可能會因爲一個巧合被湮沒,也可能會因爲一個巧合被重新書寫。 比如甲骨文,記載了殷商時期那麼多重要信息,不過也是近代被當作藥材時才偶然發現,20世紀以後才開始系統地整理。我們當作常識的甲骨文,其實進入人類視野的時間非常短。再比如現在大名鼎鼎的兵馬俑,其實也不過是20世紀70年代村民打水井時才偶然發現。正是這一個個『巧合』,豐富、改寫甚至是顛覆了歷史敘事。 食堂挖出古墓,在輿論場或許是個趣聞,但置於學術圈,或許也是再現了一個常識:學術研究始終是敞開的,文明的記錄與定義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文化呈現出什麼樣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個個類似『食堂下有古墓』的巧合中被描摹出來。 而突然發現『自己在古墓上吃了四年飯』,或許是身處文明古國的我們,才獨有的奇幻經歷。比如2017年成都體育中心的施工現場,也翻出了一座『蜀王宮』,也一度讓輿論大感意外。仔細想想,這也是必然,五千年的風和雨,積澱了多少物質遺存,或許就藏在一個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因一次偶然的際遇被翻出。 但近些年也不難看到另一種新聞:在施工現場翻出了古代遺存,但因爲與現實利益等衝突,被刻意損毀、棄之不顧。這就需要我們算好一本帳:在一段歷史記憶與短期利益中如何取捨?倘若當年的甲骨文都被當作藥材用掉,我們從未知道甲骨文,那麼我們頭腦里遠古中國是什麼樣?我們對古代中國的認知,或許就少了重要的一塊圖景,一段集體記憶就此消失。 因此,『食堂下有古墓』或許也是提醒,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歷史陳跡並非不可能。我們對此要有充足的認識,也要有保護的意識。尤其是各地文物保護部門,要有充足的敏感與及時介入的機制,防止文物被損毀。 中國走過了五千年的歷程,而如何讓這五千年栩栩如生,仍然可以細細打量,恰需要我們當代人的努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