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機遇並存』,全國人大代表、甘肅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郭玫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這樣概括中醫藥國際化的現狀。 如其所言,時下中醫藥『外訪』的腳步加速,更多為海外民眾了解和接納。但各國因國情、文化差異及民眾對中醫的理解程度不同,『走出去』的中醫藥也面臨語言溝通不暢、中藥海外註冊受阻等諸多挑戰。 郭玫以甘肅為例說,該省是中國中醫藥資源大省,擁有豐厚的中藥材原材料。2013年以來,作為中國中醫藥對外合作交流執行省份,先後在烏克蘭、法國、新西蘭、匈牙利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立了岐黃中醫學院或中醫中心,推動了中醫藥國際化進程。 在此過程中,郭玫所在的學校也成為海外醫務工作者『取經交流』的中心之一。 『實際交流過程中,對於外國人而言,針灸、按摩推拿這些才是他們接納的中醫,海外法律政策的制約是中醫藥國際化的最大困難。』面對記者,郭玫這樣講述眾多海外醫務工作者的一線感受。 郭玫說,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對中醫藥准入沒有明確規定,使用中醫藥產品、技術,建設醫療機構,中醫從業人員執業等大多無法可依,中藥材多品種、大批量進入國外很難,海外醫保也不包含中醫藥診療服務,使得中醫藥走出去缺乏競爭力。這份難題擺在了『當代李時珍團隊』的面前。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白藥集團研發總監朱兆雲也認為,在軟組織損傷方面,中草藥能彌補其它藥物的不足,具有一定優勢。但中醫國際化要走出去,還需經受各種實驗和考驗。 『中草藥、民族藥的化學成分很複雜,就一味來說都很複雜,更別說複方了。』朱兆雲說,『中藥材的產地不一樣、採收季節不一樣、同屬不同種的中藥材化學成分會有量的差距,保證「批間一致性」是中醫藥走出去的難點,這並不容易做到。雖然路還很長,但是值得嘗試。』 朱兆雲說,要『規範種植、選對藥種,在同一塊地上種植。』 朱兆雲認為,最核心的仍是做好醫藥科技研發,用科技手段實現傳統藥物價值,開發提高其資源附加值;中醫藥走出去還需因地制宜,符合海外民眾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真正讓中醫藥為世界民眾所共享。 在郭玫看來,中醫藥的國際化還需要攻克『語言危機』。郭玫建議,政府、企業、專家學者聯合推動中醫藥海外立法,成立專業翻譯團隊,對雙方國法律政策進行收集整理,並提出制定符合雙方標準的法律條文,促進深入合作。 郭玫認為,中國政府要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隊伍,尤其是高水平中醫師、中醫外語雙通複合型人才,為外派教師及海外培訓奠定基礎,讓中醫藥文化傳播深遠。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