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論語中『浮雲』考辨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9-4-11 09:53| 發布者: 休竹客| 查看: 2254| 評論: 0|原作者: 劉大偉|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對【論語·述而】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浮雲』,前人見仁見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意見。其一,認為『浮雲自在於天,非己之有』,因而『浮雲』指與己無關。其二,認為是喻指聚散 ...

對【論語·述而】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浮雲』,前人見仁見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意見。其一,認為『浮雲自在於天,非己之有』,因而『浮雲』指與己無關。其二,認為是喻指聚散無常,容易逝去。皇侃【論語義疏】又云:『浮雲倏聚歘散,不可為常,如不義,富貴聚散俄頃,如浮雲也。』其三,認為是比喻不值得重視的事。【辭海】(第六版)『浮雲』條釋云:『比喻不值得重視之事。』【辭源】(第三版)『浮雲』條釋云:『比喻不值得開心和重視的事情。』

我們認為,『浮雲』當是喻指不義之事物。

首先,從先秦文獻看『浮雲』之義。『浮雲』用來比喻不義之人或事。『日月欲明,浮雲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文子·上德】)其中的『浮雲』『沙土』用來比喻不義之事物。最早將『浮雲』比喻奸邪小人的,是戰國末期楚國的宋玉。『何泛濫之浮雲兮,猋壅蔽此明月。』(【楚辭·九辯】)這裡的『浮雲』喻指不義之人,即奸邪害賢的小人。

其次,從【論語】記述看『浮雲』之義。孔子一貫主張『義』,反對『不義』。【論語】中多次提到『義』。據楊伯峻統計,『義』在【論語】中共出現24次。劉熙【釋名】解釋:『義,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漢語大字典】:『義,適宜。』【漢語大詞典】:『義,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範。【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從【論語】文句看,『義』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標準,是君子行事的基本規範。孔子對『義』是極其推崇的,認為君子行事,『義以為質』『義以為上』『義與之比』,而修煉人格、提高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就是『徙義』。與『義』相對的是『利』。孔子講君子、小人,有義利之辨。據李零統計,在【論語】中,孔子講『利』確實比較少,共有6處。從中可以看出,多數情況下,孔子把『利』當作負面的東西來看待。比如:『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或者把『利』放在『義』的限制之下來講。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憲問】)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君子行事的標準是『義』,違背『義』的原則而只知取利的人,則是『小人』。

再次,從後代文獻看『浮雲』之義。從上文可知,先秦時代『浮雲』可喻指『不義之事物』。我們對北大BCC古代漢語語料庫進行檢索,發現後代文獻中的『浮雲』也可用來喻指『不義之事』或『不義之人』。兩漢時期,『浮雲』這一喻義得以沿用。比如:『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陸賈【新語·慎微篇】)『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唐以後,用『浮雲』作喻的也不乏其例。比如:『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背恩慚皎日,不義若浮雲。』(崔峒【劉展下判官相招以詩答之】)浮雲遮擋日月,本屬自然現象。由於『浮雲』和『白日』經常連用,因此成為古人的一種比喻模式。古人常用『浮雲蔽日』來隱喻奸邪蒙蔽聖君,賢士遭到君主冷落。這裡,『浮雲』喻指『不義之人』。有時,也用來喻指『不義之事』,例見上文。可見,『浮雲』喻指不義之事物這一義項,先秦已經出現,並且沿用至後世。

最後,從前述三種釋義的考辨來看『浮雲』之義。第一種釋義認為『浮雲自在於天,非己之有』,因而『浮雲』指與己無關。這一釋義始於鄭玄。釋義抓住了『浮雲』高遠無邊的特點。由於浮雲高遠無邊,所以認為與己無關。如果按此釋義,我們不禁要問:『浮雲』高高在上,就可以認為與己無關嗎?高懸天空的還有日月星辰,為什麼它們沒有解釋成『與己無關』?再說,孔子是因為『不義之富貴』高遠無邊,才不肯接受嗎?根據孔子思想可知,事實並非如此。另外,在先秦時代,我們尚未發現『浮雲』指『與己無關』之義。可見,鄭玄的釋義不準確,未能合理解釋『浮雲』之義。

第二種釋義認為『浮雲』聚散無常,容易逝去。這一解釋抓住了『浮雲』變幻無常的特點。由於浮雲在空中不斷變化,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按此理解,孔子辭受『不義之富貴』,是因為它如同『浮雲』一樣瞬間逝去,無法把握。我們不妨假設:假如『浮雲』能夠把握,即使是不義的富貴,孔子也會接受嗎?很顯然,這樣的解釋與孔子的思想相違背。因為孔子辭受進退的標準是『義』。另外,我們在梳理前人釋義時,發現皇侃【論語義疏】中採納了以上兩種釋義(即第一種釋義和第二種釋義),這更讓我們對『浮雲』『聚散無常,容易逝去』的釋義產生懷疑。

第三種釋義認為『浮雲』比喻『不值得重視之事』。這一義項是根據『浮雲』轉瞬即逝的特點引申而來。『浮雲』具有轉瞬即逝、虛無縹緲的特點,因而引發人們感悟世事無常,看待榮華富貴有如浮雲一樣淡薄,進而引申為不值得重視。這一義項出現較晚。據我們考察,最早的用例為南朝江淹的『富貴如浮雲,金玉不為寶』(【效阮公詩】)。到了唐代,杜氏點化了江文公的詩句,有杜審言的『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雲』(【秋夜宴臨津鄭明府宅】)、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這兩句都將『富貴』比作『浮雲』,意指『富貴』如同『浮雲』一樣,乃身外之物。由於浮雲的虛無縹緲,因而引申為『不值得重視』。從產生年代來說,『浮雲』比喻『不值得重視之事』,最早見於南朝,而非先秦時期。因此,認為【論語】中的『浮雲』比喻『不值得重視之事』,是不妥當的。

前人三種釋義,無論從『浮雲』在先秦的釋義來看,還是結合孔子的思想來理解,都難講通。對於『不義之富貴』,既不能說它『與己無關』,也不能說它『轉瞬即逝』,更不能說它『不值得重視』。

    (作者:劉大偉,系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講師)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